最近,有一则数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就是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874万人找不到工作。也许从表面上来看,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似乎和楼市并不挂钩,但客观来讲,大家需要明白背后的住房需求,在近些年二胎政策放开的前提下,毫不客气的说大多数90后群体是独生子。也就说仅从消费能力来看,潜力仍有待挖掘,或者说只要一狠心,买房还是有可能性的。仅从这一点来看,大家需要明确当前购房主力在哪?在调控加码的背后,不再是炒房客,不再是80后群体,相反90后群体正在撑起新一轮市场规模,买房结婚、工作买房已然成为人生中一道必选题。

理论上来讲,决定房价涨跌的因素更多取决于市场利率、信贷水平及当地政策的宽松,例如城市人口净流入率持续下行,即使是降低购房资格,房子也摆脱不了卖不出去的结局。换句话来说,从长期来看,人口流动性是衡量房价的唯一趋势,按照以往城镇化进程来看,农村人口急速流入城镇,在创造就业需求背后住房需求激增,整体经济水涨创高。

而这一趋势似乎佐证当前数据,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为96%、户均套1.5。仅从这2个赤裸裸数据来看,市场两极分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大城市对人口、稀缺资源的吸虹效应日益渐增,也许房子本身不值钱,但土地却显得珍贵。

事实上从近些年楼市调控来说,加码是必然趋势,例如今年全国调控次数累计突破300次,和去年同期持平,这一点似乎说明了一个道理,也许简单粗暴的调控并不能促使房价下行,但遏制房价上涨一定是可行之道。若结合上一段所表达的内容,那就是将城镇化资源更加平均化,过度的人房分离、供需错综只能使其市场充斥水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惯性思维的存在,过去20年几乎所有城市沉迷于调控所带来的的效应,例如特定时刻取消限购能刺激市场,而大热后必然迎来新一轮调控加码。但有一句话大家请明白,那就是商品的价值体现基于消费水平的水平,反馈到市场,难道这一次囤房族或全面消失?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高房价的含义,在经历多次调控并未产生实质性效应的前提下,房价问题并不等于住房问题,换句话来说此时的租赁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庞大,但仍无法抵消住房需求,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房子。房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如果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回望四线城市的老家,房价就显得微乎其微;反之,若居民收入低下,房价却只涨不跌,这恐怕也不符合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简而言之将房价置于收入浮动中,这才是真正的有效考核。而从我国城市布局来看,城市个数接近600个,一线城市也仅有4个,在反观房价破万有多个城市,将居民平均收入和平均房价相比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而在这复杂的格局变动中,国家一锤定音,例如城市应对局部过热敏感度增加,银川、唐山等地在出台调控加码后房价涨幅收窄1%及以下,这也许就是控制地价的直接效应。而从9月份数据来看,70个城市中4个一线城市、31个二线城市环比涨幅回落,其整体反射弧有了本质提升。

而在另一边棚改超额完成的背后旧改已完成年度目标70%,这就是悄无声息的交接,房子还没卖出去市场却早已不值钱,来自于土地市场的冲击将成为今年最大亮点;最关键是资金因素成为最后一根稻草,“3道红线”的背后相关部门要求银行控制住房贷款增量,而开发商更是疲于应对债务重组,以前是不缺钱,现在是不知现金流为何物。

总的来说,当前楼市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的美好,持房者或比购房者更加着急,因为房子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亏本。而这种市场横盘格局下,这2类房子不再是“铁饭碗”:一是棚户区房子,以往房子值钱的契机在于棚改,即使是亏9套,但只要拆迁一套,撬动房产杠杆足以翻几番,但此时此刻,棚改光芒逐渐暗淡,地段无优势、房屋质量有待考证,想找人接盘无疑是一件难事;二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在失去人口红利辐射下,房价走平即亏钱,资源不如中大城市,环境不如农村,中等的资源却承受不起中等的房价。

在我看来,这就是未来2年内楼市走向,也许城镇化、集体建设用地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但对于此时的市场横盘来来说,交易周期拉长无疑是最关键的,毕竟卖不出去的房子就是纸面财富,卖得快远比卖得贵更有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