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在今年國慶節間,福建福州城區部分退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海峽兩岸滿族聶氏代表臨馬尾區閩安村虎頭山上,在清代福州清軍戍守臺灣驅日殉國將士古墓羣石碑前獻花紀念,併合影留影。

近年來,福建屬地民族歷史文物保護對象主要爲畬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民政廳省民委列專題做民族情況調查的福州〈珠瑪祖廟問題〉和〈蒙古營問題〉。

而關於與滿洲將士有關的清代福州清軍戍守臺灣驅日殉國將士古墓羣,因爲這是重要的涉臺歷史文物,是證明大清政府管理臺灣證據,即用來證明“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領土”,1992年8月,該羣被列爲第二批福州市馬尾區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保護範圍,1993年對義冢豎碑標誌保護,2009年墓羣被列爲福建省的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墓羣被列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因爲有重要歷史意義,當地新聞媒體和國家新聞媒體均有報道,有關領導也給予批示介入,但迄今沒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未有明顯進展,故此地民族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目前尚趨於民間行爲,只能是當地滿族同胞聯繫重視歷史文物的人士進行民間保護和呼籲工作。

墓羣是研究清朝軍事制度(特別是海軍制度)、臺灣防衛和近代船政等重要歷史文化,但現在缺乏相關歷史人才進行研究。

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羣共三處,分別位於福鼎市太姥山鎮秦嶼虎頭崗,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虎頭山上,東山縣銅陵鎮演武街。

現在保留的清代碑刻,有嘉慶、道光、同治、光緒期間所立,這裏安葬的都是上述期間輪戍臺澎捐軀殉國清軍將士的遺骸。

這些地區,在明代是安葬沒有後嗣或是無主的墓地。大清將臺灣納入版圖,一些戍守臺灣的清軍將士特別是原東山籍將士去世後就安葬在這裏。

這裏雖升格爲國保單位,但近在咫尺的大清亭江炮臺卻未見國保碑(有的文章說也國保單位,但考察者在現場卻未能見到)。但附近有古橋,被稱一橋三名( “飛蓋橋”、“沈公橋”、“迥龍橋”)卻有國保碑,並且是當地推薦的重點旅遊景點。而意義更爲重大的清軍戍守臺灣將士古墓羣,卻很少有遊客來憑弔。

虎頭山義冢,安葬着清軍驅日保臺的135名將士遺骸,其中127面石碑刻有姓名和籍貫,8面是無字碑,即未留下姓名的殉國者。

其歷史背景,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琉球國的島民向日本上繳年貢,日本政府即認爲這些琉球國島民是日本國民。這些島民遇到颱風漂流至臺灣,船上69人當中三人溺死,54人被臺灣原住民殺害,僅12人生還回國。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大清檯灣管轄,只在大陸移民集中的地區設立了管理機關,而原住民居住地區完全自治,所以大清政府對此事件不知曉。日本政府藉口這個“牡丹社事件”,認爲大清即未直接管轄,他們就派軍隊進行侵略報復。大清政府調動閩安水師營和船政水師部分官兵前往臺灣,驅日保臺,上述的殉國者就是在這場驅日保臺戰爭中犧牲的。

大清政府在臺灣建省前,在臺灣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管轄,前往保衛臺灣的清軍將士也是以福建籍的居多。

希望通過我們族胞的祭祀將士活動,還有我們的文章,讓更多的人瞭解清代福州清軍戍守臺灣驅日殉國將士古墓羣及其歷史背景。

趙燕生提供圖片和有關資料

富察春兵編寫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