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爲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爲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征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爲轉折點,分爲前後兩個階段。戰爭初期,日軍所向披靡,橫掃朝鮮半島,僅用時二十餘日就攻下漢城,不到三個月,朝鮮幾乎全境淪陷。當朝鮮國王李昖苦苦哀求明朝出兵時,豐臣秀吉已經在研議qian都北京了。那麼,日軍在戰爭初期爲何如此強勢呢?我認爲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01第一:日本蓄謀已久

作爲壬辰倭亂的發起人,豐臣秀吉很早就有以朝鮮爲跳板,進而征服中國的計劃。據《朝鮮征伐記》所述,織田信長曾想給豐臣秀吉一塊封地,但他卻不以爲然,揚言:“臣乃用朝鮮之兵,以入於明……合三國爲一,是臣宿願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不想當一方諸侯,而是希望吞併朝鮮、征服明朝,把三個國家合爲一體。

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多年的戰亂被平定,一時國富民強。這時,埋藏在他心中的想法再次萌生,他要建立一個亞洲帝國,征服中國、征服印度。當然,第一步要先征服朝鮮。1591年,豐臣秀吉對諸大名發佈徵召令,從各藩抽調精兵良將。同時,他又派出大量人馬四處收購琉球、朝鮮海圖、海船設計圖,大量購買木材、火藥,用以備戰。(下圖:豐臣秀吉劇照)

1592年3月,經過長期的準備,15萬8700名精銳陸軍分爲九軍,以宇喜多秀家爲總指揮,兵分三路殺向朝鮮;8750名水軍、700艘戰船,以九鬼嘉隆爲指揮,負責保證陸軍物資供應。豐臣秀吉親率三萬兵將,越過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戰火就此點燃。

壬辰倭亂,豐臣秀吉精心策劃了十餘年,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不僅準備充分、情報準確,出動的軍隊規模也是空前龐大,可謂是志在必得。(下圖:日軍進攻路線圖)

02第二:朝鮮政局不穩,面對侵略毫無準備

15世紀後期,朝鮮國內不斷髮生農民起義,雖然被李氏王朝暫時鎮壓,卻無法挽救日漸衰微的國運。在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的同時,“士林派”與“勳舊派”爭權奪勢,又拉開了三百年朋黨之亂的序幕。16世紀後期,“士林派”得勢,大肆捕殺政敵,對“勳舊派”瘋狂報復,朝廷政局更爲動盪。

從1575年開始,“士林派”分爲東人黨、西人黨;1591年,東人黨又分爲南人黨、北人黨;不久之後,北人黨又裂爲大北、小北,而西人黨也分裂爲老論派和少論派。各個派別互相傾軋,你攻我伐,無休無止,搞得朝野雞飛狗跳。

長期的黨爭,導致李氏朝鮮政局腐敗,客觀上給了日本可乘之機。另外,朝鮮本土雖然有大量的軍隊,可是武備鬆弛,不能組織有效的抵抗,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自然毫無還手之力。(下圖:朝鮮國王李昖)

03第三:明朝內部分歧嚴重,行動遲緩

日軍登陸朝鮮半島後,一路摧枯拉朽,長驅直入,朝鮮國王李昖逃至義州,派遣使者向大明求援。然而,明朝收到朝鮮的求援信,第一反應卻是懷疑。歷史上企圖吞併朝鮮的朝代有許多,可沒有一個像日本速度這麼快,所以明朝認爲朝鮮的告急可能過於誇大,讓人實在難以相信。

明朝的質疑有情可原,但此舉卻讓朝鮮國王與大臣害怕了,擔心明朝懷疑他們求援是假,與日軍合謀是真,企圖將明軍誘至朝鮮殲滅。爲了打消明朝的疑慮,李昖除了不斷派出使者外,還將豐臣秀吉的威脅信轉呈給大明皇帝,表示自己並無二心。與此同時,大明兵部尚書石星祕密派人,鑑別朝鮮國王的真假,最終確認了李昖的身份。

明朝的質疑被打消了,但朝廷內部又分爲兩派,一派以內閣首輔王家屏爲首,反對出兵援朝,他認爲只要遼東、山東嚴加“整練防禦”即可;另一派以兵部左侍郎宋應昌爲首,認爲朝鮮“非若琉球諸國”,是我“中國必不可失之藩籬也”。兩派爭論異常激烈,誰都說服不了誰,也沒有一方肯讓步。

爭論拖延了大量時間,沒能及時出兵援朝,導致日軍在極短的時間內擊潰朝鮮軍隊,幾乎佔領整個朝鮮半島。最後,明廷認爲倭寇兵發朝鮮,意在中國,決定出兵助朝抗倭。不過,由於明朝抗倭態度不夠堅決,對日軍的作戰方式、人員構成、武器裝備也不甚瞭解,派出的兵力也十分勉強,加上明軍將領祖成州輕敵冒進,導致首戰失利,讓日軍佔了上風。

除了以上三點原因之外,第四點原因也很重要。日本剛結束混亂的“戰國時代”,國勢日益強盛,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長足的發展,這些爲日本入侵朝鮮奠定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16世紀中葉,日本加強了與歐洲的貿易聯繫,輸入大量先進的火器,這也進一步增強了日軍戰鬥力。可以說,此時日本的綜合國力,要遠遠超過朝鮮,戰鬥力不遜於大明。所以,當豐臣秀吉以舉國之力入侵時,朝鮮自然無法抵抗。

04文末

這場歷時七年的戰爭,是一場“三輸”的戰爭。明朝抗倭援朝國力大損,短期內沒有能力圍剿後金,只能坐視努爾哈赤羽翼漸豐,最後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朝鮮國力本就孱弱,遭此連年兵禍,更是一蹶不振。日本同樣元氣大傷,導致豐臣家族勢力大衰,在關原之戰中不敵德川家康,最終爲其所滅。值得注意的是,豐臣秀吉雖然死了,可他那套對外擴張的思想卻保留了下來,經過300多年的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對近代中國危害極大的“大陸政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