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旅先后走出3位独臂将军,他们都是谁?后来成就如何?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中,一共有11位赫赫有名的独臂将军,他们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负伤断臂,在失去一条手臂的情况下,又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或继续驰骋疆场建功卓著,或战斗在国家建设的第一线。

品读他们的生平,感人肺腑,令人振奋,主席在谈到他们时曾感叹:“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呢?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

在这11位独臂开国将军中,有3位同属一个旅,又长期战斗在一起,这在我军历史上是没有第二例的。

359旅717团政委晏福生

晏福生,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1927年7月入党。在枪林弹雨中,晏福生出生入死,两次被战友误以为牺牲并开会追悼。

1935年2月初,国民党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4月15日,红二、红六团团趁着国民党军宿营,突然发起攻击,将其全歼,趁势收复了桑植县城。

晏福生率领四十九团进攻陈家河时,一股敌人突破红军阵地往西逃窜,情急之下,晏福生带着一名警卫员追击,一时与部队失去联系。

战斗结束,战友们在寻找未果并撤离阵地后,都以为晏福生牺牲了。四十九团召开会议,团长提议:“为晏福生政委默哀三分钟!”

恰在此时,晏福生竟然和警卫员背着缴获的枪支、押着俘虏走了进来。

第二次是在长征路上,晏福生时任第16师政委,他在率部北进的途中,遭遇到了国民党的袭击,师长牺牲,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负伤。

全师只剩下晏福生还能指挥战斗,他在亲自殿后掩护主力撤退时,手臂被弹片炸伤,为了不拖累战士,他把密码本等重要文件交给警卫员,自己纵深跳入旁边的悬崖,幸运的是,他被山上的树杈挂住,经一对父子营救脱离危险,伤好后就去寻找部队。

建国后,晏福生先后担任过湘西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副政委等职,1955年授中将衔。

359旅718团政委左齐

左齐,1911年出生在江西永新县,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四十九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六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七一七团参谋长、七一八团政治委员、南下支队后勤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二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南疆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上世纪60年代,左齐将军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几位书法家,便萌发了用左手练习书法的念头,年复一年的练习,到了他79岁高寿那年,左齐的名字上了《中国书法篆刻名人录》,成了左笔书法家,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许多领导为他题词祝贺,对他的革命信念和书法艺术观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左笔出奇葩”、“左臂左笔左将军,战将文将儒将风”。

359旅719团一营教导员彭清云

彭清云,1918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5岁参军。

在抗日战争中,他在山西邵家庄伏击战斗中,亲手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常冈宽治,却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生命垂危,是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鲜血输入到他的血管中,并亲自为他施行手术,挽留了他的性命。

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等战役。

彭清云从朝鲜战场回国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走过峥嵘岁月,几十年来,他们很难有一次见面的机会,晏福生留驻湘粤,左齐一直屯垦新疆,彭清云从朝鲜战场率部回国后,在北京总部工作,他们都期盼有一天三位老战友能再相会。

1979年6月,时机釆到了。彭清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曼福生、左齐一同在北京出席政协会议,阔别四十年的战友在人民大会堂重逢,他们非常高兴。

1979年6月18日,会议召开的当天,聚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入场,三位身着草绿色军装的独臂将军——晏福生、左齐、彭清云并肩而行,颇为引人注目。

他们边走边谈,缓步迈上台阶,当登上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第40层台阶时,三位将军停住了脚步,回眸眺望天安门广场,心情格外激动。

此时此刻,将军们想起了40年前的那次合影。

“来,还按40年前合影的队形站好!左齐站中间,清云在右边,我在左边!”

晏福生操着浓厚的湖南话下了命令,那口气分明是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上。

总参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赵勇田两次按动了快门,把三位将军团聚的时刻又一次留在底版上。

这张照片太有意义了,赵勇田洗好后题上《战友重逢》四字,赠送三位将军每人一张。

左齐看着这张照片后,心潮起伏,文思泉涌。

他左手握笔,在照片背面写了如下诗句:

少小革命即为家,南征北战度生涯,

有幸聚首议国事,满怀信心建四化。

三人之间的战友情真的是很难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