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在組建湘軍的時候,非常艱難。朝廷不僅沒有糧餉支持,就連招兵買馬,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可是,性格多疑寡斷的咸豐皇帝,在他任命的43名團練大臣中,爲何獨讓曾國藩組建湘軍呢?並不是咸豐皇帝信任曾國藩,對他格外器重,而是曾國藩自己爭取來的機會。

曾國藩組建湘軍,不是爲了消滅太平天國,保護大清王朝嗎?朝廷爲何不支持呢?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滿清統治者們對自己不自信。

從清兵入關的過程來看,並不是因爲他們有多強大,而是明朝末年太過於腐朽,加上吳三桂喫裏爬外,爲了陳圓圓而“衝冠一怒爲紅顏”,引清兵入關後,將李自成和明朝消滅。

因此,滿清王朝的建立帶有一定的僥倖性。滿清王朝的統治者們非常清楚,如果沒有吳三桂的幫助,他們要想坐穩江山,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正是因爲對自己不自信,很害怕自己搶奪來的江山,再次被漢人搶去,纔有了削“三藩”的決策。而“削藩”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要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個藩王置於死地,而是要收回他們手中的兵權。漢人掌兵,總是滿清統治者們心裏的一塊心病,於是纔有了“三藩”之亂。

在平定“三藩”的時候,滿清王朝是舉全國之力,雖然最終將“三藩”消滅,但總是讓滿清統治者心有餘悸。從此以後,根本不會讓漢人掌握兵權。

雖然到了咸豐皇帝時代,太平天國日漸壯大,而八旗、綠營官兵十分腐朽,沒有絲毫戰鬥力的情況下,也未能動搖朝廷對漢人掌握兵權的警惕。

第二、咸豐皇帝的性格導致。

咸豐皇帝一面擔心大清江山落入太平軍天國手中,一面也擔心禍起蕭牆,被內部掌握兵權的人擁兵自重,謀權篡位,因此,他既要想消滅太平天國,又不想內部出現新的軍事力量。

咸豐皇帝的這種心態十分矛盾,也和他多疑寡斷,能力平庸有關。

爲了消滅太平天國,咸豐皇帝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任命退休回家或在籍丁憂的大臣爲團練大臣,幫助地方巡撫衙門管理民兵和搜查土匪。

咸豐皇帝對團練的規定非常苛刻,即團練不拿朝廷的糧餉,有事的時候能召集起來,沒事的時候就各回各家,各幹各的事情。而且,絕對不允許團練隊伍走出自己的縣、鄉區域。

曾國藩成爲湖南團練大臣後,立即就意識到咸豐皇帝這種政策的侷限性,太平軍可不是一般的土匪,他們訓練有素,是以推翻滿清王朝爲目的,如果團練隊伍過於分散,侷限在某一個區域,根本無法展開“圍剿”任務。

要想消滅太平軍,就必須重新組建一支能打仗的軍隊。正是有了這樣清醒的認識後,曾國藩才決定組建湘軍。

爲了不引起咸豐皇帝以及朝廷的猜忌,曾國藩採取了一系列謀略。

首先,對朝廷以及咸豐皇帝制定的“團練”政策非常支持。曾國藩出任湖南團練大臣一職後,並不像其它省份的團練大臣一樣,僅僅只是爲了敷衍朝廷。

當時的很多團練大臣,拿着咸豐皇帝的聖旨,以練兵爲幌子,大肆敲詐地方大戶,中飽私囊。而曾國藩上任後,既不要錢財也不要名利,他上任後,就馬不停蹄地召集湖南各地的民間團練隊伍展開訓練,讓朝廷看到他是真正在爲朝廷着想。

其次,開展大規模的“剿匪”行動。隨着太平軍揮師北上後,各地的土匪也多了起來。曾國藩以整治地方治安爲由,對土匪進行無情圍剿。在當時的湖南境內,土匪基本上被曾國藩全部消滅。

有了一定成績後,曾國藩開始和咸豐皇帝談條件了。

第三,向咸豐皇帝要組建湘軍的聖旨。爲了避免咸豐皇帝的猜忌,曾國藩的方法十分隱蔽,他認爲,現有的團練,剿一般的土匪還是可行的,但要想消滅訓練有素的太平軍,非一支正規軍不可。

當然,由於曾國藩團練大臣的職責限制,他一開始時,並不認爲自己是要組建正規軍,而僅僅是組建一支比一般團練隊伍稍微大一點的“大團”。

咸豐皇帝一看曾國藩也就是想擴大一下團練隊伍的規模,並不是組建想取代八旗、綠營的正規軍,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曾國藩的請求。

正是有了咸豐皇帝的聖旨後,曾國藩很快就將湘軍組建起來,當具備一定的戰鬥力後,朝廷才發現,整個大清王朝,除了曾國藩的湘軍外,已經無兵可以用了。轉而又不得不支持,從而讓曾國藩的實力越來越大,湘軍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了。

而曾國藩通過權謀之術,不僅從43位團練大臣中脫穎而出,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湘軍統帥。他的成功告訴我們,在任何環境下,只要你能抓住機會,就能取得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