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扬州,有一县名叫宝应,说起这县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话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宝应第一个县名叫东阳县,此为宝应建县之始。汉魏六朝时期,宝应县分属四县,即西境属东阳县,东境属射阳县,西北境属石鳖县,中部属平安县,历经变革,至隋始统一为安宜县。

唐代肃宗年间,“安史之乱”后期,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唐肃宗李亨为此急火攻心,已有多日卧病在床。此时,楚州安宜县有尼姑真如夜梦得八宝献于皇上,肃宗认为此乃吉兆,于是颁下诏书,将安宜易名为宝应,一直沿称至今。

如今,宝应建有八宝亭,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是宝应的象征。

宝应是水乡,境内河湖密布,面积较大的有宝应湖、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公里。水面滩地面积约73.4万亩,为里下河地区最多的县。

宝应县城中心叶挺路和安宜路交汇处,有一座清幽雅致、别具一格的公园,三面环水、杨柳婆娑,让人流连忘返。该园原为清代康熙进士乔莱的私家园林,曾吸引不少学者名流咏诗作赋。

百年之后,乔氏中落,纵棹园改建为画川书院,成为当时宝应的最高学府。抗日战争期间,毁于兵火。解放以后,在原址重建此园和宝应县中学。1958年命名为人民公园。1982年,宝应县人民政府为保留传统特色,恢复原名,仍称“纵棹园”。

此园集北方名胜的典雅和南方园林的清秀于一身,翠竹隐阁,林亭倒映,杨柳婆娑,青荷飘香。现有翦淞阁、竹深荷净堂、画川书院、八宝亭等景点。

传说乾隆位后,为体察民情,安抚地方官员和黎民百姓,曾六次下江南,五次路经宝应,并在宝应停留微服私访,在宝应写下了《策马过宝应》等诗3首,留下了“望直港”“军狮嘴”“火盆荡”“风车头”“平江庄”等一连串地名传说。

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637)年,明代万历年间重建,传说有殿堂五进,房屋数百间,后进有千佛楼,每根梁柱都有木雕佛像,数以千计,姿态各异,现存一殿,系清末重建,歇山顶,四周有回廊。后毁于火灾战乱。后于上世纪90年代复建。

2011年,宝应沿河镇段的运河东岸,在建设一处码头时,发现了一处古代水工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该处被确认为明万历十二年建造的刘堡水闸。2014年,刘堡水闸与京杭大运河一道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子婴闸在里运河东岸高邮市与宝应县交界处,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迭梁式闸门,条石结构,是古代淮河入海的主要通道之一。2011年大运河扬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23个,“子婴减河”其中之一,至今仍具引水、灌溉功能。

“秋,吴城邗,沟通江淮”,2500年来,邗沟被视为扬州的文明“源头”,亦是大运河的前身及开端。可以说,因为古邗沟,运河得以生,扬州得以生。作为里下河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古邗沟的开凿,也造就了射阳湖的兴起。

位于扬州市的古邗沟遗址位于射阳湖臧陈古街。清末民初,集镇有大小码头20多座,商业市景的驻马街成为物资集散区,以糖坊、染坊、磨坊、槽坊、铊烟、鞭炮等手工业作坊生意兴旺,市场繁荣。

当地鲁垛镇的乱针绣非常有名。这种绣法极富装饰和观赏性,使传统的苏州、扬州刺绣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时尚交融成趣,已被列入“扬州市三大民间特色产品之一”,远销欧洲、美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宝应是著名荷藕之乡,藕产品丰富,著名的有藕粉、藕汁汁、荷叶茶。宝应荷藕节多枝繁,汁多肉嫩,是鲜美的果品。宝应藕粉用鲜藕淀粉制成,早在明代就成为贡品。

蜜饯捶藕为宝应十大名菜之首,曾载入清宫御食谱。它是用荷藕、糯米、蜜饯、白莲为主原料,配以青梅、桔饼、蜂蜜等佐料,经焖、拍、炸、蒸等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减肥降压、益肾固精之功效。

白龙牌泾河大糕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因传说泾河小龙王在此避难而取名。以本地优质糯米粉、纯净白糖、精炼油脂、高级蜜饯为原料,配以核桃仁等多种辅料,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色白片薄、绵软细腻、香甜油润、卷曲不断、入口即化等特点。

参考资料:《宝应县志》等。喜欢文章,请点关注、收藏或转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