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顶峰村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它能够稳定脱贫的原因,是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村民有长效增收产业。时间跨度不过6年,同一方水土,同一方人,却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脱贫攻坚战,让雨城区实现了从未有过的可持续发展,给贫困村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38个、贫困人口3808户11705人,贫困发生率6.47%;2018年,实现38个贫困村退出、11560名贫困人口退出;2019年至今,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放在首位,贫困发生率降至0。

在第7个全国扶贫日到来之际,记者奔赴雨城区,通过探访一个个脱贫村、一户户脱贫户的变化,回溯它从脱贫攻坚到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展开一幅鏖战贫困、冲刺小康、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

李红(右)经营农家乐

持续精准帮扶 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10月14日早晨,秋雨潇潇,草坝镇顶峰村笼罩在迷雾之中,像穿了一层白纱。村民李红像往常一样,忙着喂鱼、养鸭、开门迎客。此前的国庆中秋“黄金周”,李红的农家乐推出垂钓,自产鸭蛋、藏香猪肉销售等项目,深受游客喜欢,营业收入3000元。

在被识别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李红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驻村工作组鼓励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承包灌溉池塘养鱼,扶持他养殖巴马香猪,改造住房搞农家乐……他于2016年脱贫,今年的家庭人均收入将达到15000元,比刚脱贫时的7300元又增加了一倍。李红“逆袭”的背后,凝聚着雨城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当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始终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和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大任务”,狠下“绣花”功夫,构建起一系列工作机制,推动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贫困户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建立全覆盖精准帮扶机制,向贫困村全覆盖选派38名第一书记、38名驻村农技员、38个帮扶单位、114人的驻村工作队,实现干部全覆盖、网格化联系服务贫困村,再通过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每一个指标、项目责任到人,有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雨城区脱贫攻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底,雨城区脱贫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363元,比2014年的2727元增长了2.4倍。

今年,该区又以脱贫攻坚普查为中心,突出“人均纯收入、卫生秩序”两项重点,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打造“扶贫车间”,培育养鸡、养猪、种植蔬菜等短平快项目……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喜悦,也藏在青江街道张碗村脱贫户谢远富的年度账单里:今年养鸡260只,每只鸡平均8斤重,按16元/斤,年底毛收入3.4万余元;土鸡蛋1.5元一枚,可收入2万元。

雨城区开展“就业扶贫日”送岗位促就业活动

突出工作重点 巩固提升脱贫质效

“村民要致富,首先要修路,让交通更加通畅。”望鱼镇中坝村第一书记古德旺说。2019年4月,雨城区医疗保障局开始对口帮扶中坝村。“我们来了之后,大家统一认为,中坝村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要把通村公路加宽、产业路延长,把外面的资源引进来,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此前,中坝村通村公路于2010年由村民投工投劳修建,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他们争取资金项目,把近4公里的通村公路全路段加宽1米,新建11公里林区道路,为盘活林竹资源奠定基础。村里的蜂蜜、金银花、甜柿,成了持续增收的来源,也丰富了村外人的舌尖。

雨城区虽是雅安中心城区,但处在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兼具平地、丘陵、山地。特别是中高山地区,由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缓慢,贫困问题一度顽固。脱贫之后,雨城区按照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的原则,持续实施产业提质、就业增收、基础提升、惠民保障、长效帮扶“五大行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仅去年,科学编制17个扶贫专项方案,实行专项行动清单化管理,统筹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612万元,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个,安排贫困户产业发展、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和脱贫攻坚政策保障性资金等863万元,确保政策和资源落实到村、到户、到人。”雨城区扶贫开发局局长韩世勇说,通过“资金清单”和“项目清单”管理,41个工程类项目全面完成,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质量。

“党和国家帮助我脱贫致富,我要回报国家!”今年2月,张碗村脱贫户吴明静自发向武汉捐款三百元。通过大力改造提升自来水等技术设施,发展果蔬种植、生态鸡养殖,张碗村成为城里人的“菜篮子”。脱贫攻坚的利民惠民政策,也像安全饮用水一样,滋润着群众的心窝。

雨城区的生态茶园

发展富民产业 无缝衔接乡村振兴

10月13日,周公山镇新荣村村民王泽祥天刚亮就进山伐竹。他将伐倒的竹子锯到和自个儿一般高的长度,然后捆起来背下山。

王泽祥说,如果卖竹子,他一天只能卖20元。若编成竹筐,以他的手艺和速度,一天砍伐的竹子能收入几百元。仅做竹编,王泽祥去年就挣了1万多元。但更令他高兴的是,雨城区在去年底引进年产3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将有助于带动全区60万亩林竹资源转化成直接的经济效益。

数十年来,雨城区发展了林竹、茶、猕猴桃、藤椒等特色农业产业100多万亩。但由于大都以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为主,特别是受农村发展基础和先天条件掣肘,农村人口流失,新型经营主体不足等,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此,该区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区工商联的企业资源优势,开展“两新联万村·党建助振兴”行动,统筹39家企业联系帮扶贫困村;组织全区所有第一书记为藤椒、茶叶、蜂蜜、猕猴桃、冷水鱼、生态鸡等40个农特产品代言,推出五黑鸡、牛尾笋、手工茶、六月雪梨等10余个“网红”产品,实现“线上订购”与“线下销售”结合,全区贫困村农产品销售额达100余万元。

与此同时,从全区层面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结合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提出发展林竹、茶、商贸物流、绿色工业、旅游“五大百亿产业”,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大百亿产业’,既是持续增收的核心支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源。”雨城区脱贫攻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随着产业持续深入推进,产业之花美丽绽放雨城,全区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子将越来越宽阔,越来越畅通……(四川新闻网 唐小未 记者 袁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