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顶头上司刘邦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与这种老奸巨猾的人能够融洽相处的下属才是真正厉害的人,那么,今天来总结一下张良是怎样与精明的领导打交道的。

一、表明忠心、展现能力,做领导的坚决拥护者:

坚决维护集体与领导的利益,这是一个谋士的职业操守,计谋有多么的毒辣他们很少去想这个问题,他们的出发点是让领导利益最大化或为领导及时止损;比如说:韩信讨要假齐王的封号,刘邦怒火中烧动了杀心,而张良连忙暗踩汉王的脚(关键时刻,还管什么大不敬,为了领导豁出去了),接着就凑到他的耳边低声说:“汉军目前正处在不利的形势中,哪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啊!倒不如就趁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发生兵变。”,这明摆着就是一招“兔死狗烹”的计谋,迟早要杀韩信,早杀不划算晚杀才能利益最大化;还有,在楚汉签订了“鸿沟协议”,鸿沟以东划归楚王。九月,楚军将太公、汉王王后吕雉送归汉王,项羽随即领兵解阵而东行归去。项羽撤退,汉王于是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便劝他道:“汉国已经得到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来归附,楚军却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让我们灭亡楚国的大好时机啊。如今放走楚军而不去追击,这即叫作‘饲养猛虎给自己留下后患’呀。”汉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可见,为了维护刘邦的利益,张良是不顾一切的,这份忠心从行为表现中刘邦自然心知肚明。

二、该说则说,该闭嘴的时候闭嘴,不要没事找事:

当刘邦对事业感到迷茫的时候,想找几个下属给他出出主意,汉王首先与儒生郦食其谋划如何削弱楚国的实力,显然,郦食其是个空想主义者,刘邦在这方面也有点白痴,以为郦食其的办法非常好,还让郦食其抓紧时间去办。郦食其还没有启程,张良可能有所耳闻,就在刘邦正吃饭的时候拜见,看样子是很着急,张良啥都没问,刘邦就开始直说他和郦食其的谈话内容,与精明的领导打交道,有个好处就是你不开口他都明白你是啥意思。而张良只是从各方面分析了郦食其计策的错误,让刘邦别听这个老儒生的,并没有给刘邦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这就有点道家的风格,任何时候都是领导说了算,不问不瞎说,不没事找事,精明的刘邦只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没有实行郦食其的计策,并没有拿问郦食其的问题再问张良。为什么?因为张良虽没有明明白白的告诉刘邦怎么做,但已经间接的告诉了刘邦解决方法,刘邦在这方面极其聪明,听完张良一番话,他已经有了办法,只是缺一个人去贯彻执行,所以,问完张良之后,刘邦立马就把陈平找来,因为这种风险高、又阴损的事只有陈平这样的人去干才能效益最大化。张良通过一个问题,把刘邦可能问到的问题都间接回答了,解决了问题自己还不背锅,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三、立场鲜明,善于揣摩领导心理,保持与领导观点一致:

职场中,最主要的就是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如果领导说啥只会随身附和的,这种充其量就是个马屁精,领导虽然和这种下属相处很受用,但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种人。领导真正赏识的是那种和自己一拍即合的人,下属说出来的观点和他一致的,比如说: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陽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这段是《资治通鉴》中的原话,刘邦看将领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心中有点慌,害怕这些人造反,就问张良这些人再说什么,精明的领导必然多疑,这就是典型的明知故问,试探人心。张良一本正经的说:“这是在图谋造反!”,简单明了的一句话,首先立场鲜明和这些人划清界限,刘邦最害怕将领们聚起来造反,张良说的和他心里想的一模一样,而且和这些人不是一伙的,是自己人也就放心了。所以说,和领导要好好相处,独立思考的范围很小很小,领导不一定说的对,但他一定说了算。

四、格局大,才能有个好结局:

刘邦这一班人打垮了项羽集团坐拥天下,很多人都想着怎样分蛋糕让自己的子子孙孙都成为达官显贵,被无尽的贪欲所控制,恨不得自己当皇帝;然而,资源是有限的,人性是自私的,斗争是残酷的,有的人不但没有换来荣华富贵,反而在斗争中断子绝孙,遗臭万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张良不一样,张良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心怀天下苍生,奋斗了一辈子换来了国泰民安,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所以,功成身退,舍弃功名利禄一点都不心疼,这样的大格局,才能有好结局。

微信公众号:官场智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