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所有人都在看的電影,其實也是很想跟大家聊一下了。

那就是《芝加哥七君子審判》,本片也在豆瓣一週口碑榜高居榜首

基本上,當你看到下面這幾個關鍵詞的時候,就決定要把這部電影加入你的必看名單了:

艾倫·索金編劇且導演,小雀斑、囧瑟夫主演,真實事件改編,民權運動。

記得最開始關注這部電影的時候,評分還是8.3分,基本也是導演艾倫·索金的正常水平。

但是現在這個分數已經變成了8.5分。

回頭再看一下本片的海外評價,同樣也是好評如潮。

例如,爛番茄新鮮度90%,爆米花指數91%。也就是觀衆和媒體評分都很好。

爛番茄的這個分數其實很值得玩味:因爲艾倫·索金此前的不少代表作,例如《社交網絡》和《喬布斯》,都是爛番茄新鮮度遠高於爆米花指數。

也就是說,影評人的評價遠高於觀衆。

但在這部《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裏,反而兩者是持平的,甚至於觀衆評價還要略高於媒體評價。

恰好說明了,在觀衆眼中,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包括豆瓣8.5分的評分也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另一方面,這部電影其實又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類型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庭審片」。

說到這裏,還是要向大家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

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了60年代末發生在美國的“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一次備受世界矚目的案件。

事件起源於1968年美國芝加哥的一次反戰遊行。

60年代嘛,美蘇冷戰,越戰,學生運動,嬉皮士運動……這是一個絕對風起雲湧的年代。

同樣發生在1968年的還有一件大事:美國大選,最終共和黨的尼克松獲勝。

於是,就在這一年的八月,當民主黨在芝加哥召開全國大會,推選本黨的總統候選人時,會場附近舉行了大規模的反戰抗議活動。

和大部分的遊行示威一樣,這次活動從和平遊行演變成了暴亂。警方開始暴打示威者,並且抓捕了多名民運領袖。

不過,當時的總統林登·約翰遜與司法部長拉姆齊·克拉克都不同意起訴這些人,案件在起訴階段就已擱置。

反而是在新任總統尼克松上任之後,這個案子被重新翻了出來,重新啓動審判。

很顯然,這背後的寓意很明顯:這不僅僅是一宗案件,還有很明顯的殺雞儆猴之意。這是一場「政治秀」。

而另一邊,被審判的這些幾個領袖,其實分屬於完全不同的派系。

例如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扮演的湯姆·海登,學生民權運動的領導者,相對更理智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左派精英。

也有喜劇演員薩莎·拜倫·科恩扮演的艾比·霍夫曼:特立獨行、魅力十足的嬉皮士,常常語出驚人,很善於煽動大衆,製造輿論和噱頭。

雖然他們的目的都是「反戰」,但每個人的抗爭方式都不同,政治訴求也截然不同。

這讓他們內部矛盾重重,在法庭上也各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而影片所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場錯綜複雜的庭審——這七個人彼此間不合,卻在時隔一年後,不得不作爲一個「集體」,共同接受了一場審判。

這本身就很荒誕。而毫無疑問的是,這背後有濃濃的“陰謀論”。這七個人就是政治的犧牲品。

但這些人也並不傻。他們對此心知肚明。

因此,被告們將這當成了一場行爲藝術。

他們在吸完大麻之後上庭,會在法庭上調侃法官、模仿他說話;有人當堂睡覺;還有人故意穿着法袍來到法庭。

當怒不可遏的法官勒令他們脫下法袍時,你發現他們裏面竟然穿着警服。

而法官也不是省油的燈。

他對於被告們抱有明顯的偏見,偏袒檢方,頻頻駁回律師提出的動議。

影片中的一個小高潮,是他要求法警將一名黑人被告捆了起來,還用紗布堵住嘴。——你敢相信這是60年代末的美國法庭嗎?沒錯,它就是的。

另一個高潮,則是在被告律師終於找到一名重磅級的關鍵證人時,他們信心滿滿,覺得自己終於勝券在握。

萬萬沒有想到,法官居然不允許對方出庭作證。

講到這裏你也明白了,這其實就是美國曆史上最抓馬的一場庭審。

正因爲這個故事太過於戲劇性了,也讓它變成了搬上銀幕的完美題材。而接下這個艱鉅任務的人,恰好又不是別人,而是艾倫·索金。

大名鼎鼎的艾倫·索金。

我們都很熟悉他的創作風格:密集的、充滿節奏感的臺詞,巨大的信息量,往往帶給觀衆一種堪稱轟炸機式的攻勢。

他的個人風格實在是太明顯了:很多時候,提起艾倫·索金式的男主,你就想到那種精英宅男,話多又密,語速極快,腦速更多。

《社交網絡》
《喬布斯》

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始終能在他的作品裏感受到一種知識分子式的理想主義。

也許你會覺得他的姿態太高、太過精英;但你又不得不承認,他所營造的那種理想主義的氛圍,始終帶着某種讓人熱淚盈眶的魔力。

這裏又不得不提名《新聞編輯室》

從這個層面上,就明顯可以感受到,這部《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確實是最適合由艾倫·索金來執導的電影。

庭審片往往意味着大量機鋒的、令人喘不過氣的臺詞和嚴密的邏輯。這是艾倫·索金的強項。

而本片的男主角們——當他們作爲犧牲品站上法庭,卻依然抱着“反戰”的信念,絕不屈服於政治的強權時,也並沒有停止與既定的命運抗爭時。

這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主義。這就是典型的艾倫·索金式男主。

當然,更刺激的是,這一次,艾倫·索金式男主不僅僅是宅男。人家居然還一次性給你來了三款。

A:辯護律師,看似穩重,其實口若懸河、抗壓能力一流的中年大帥哥,由《間諜之橋》的男主角馬克·裏朗斯扮演。

B:學生領袖被告,看似禮貌謙和,關鍵時刻給你憋大招的中產階級小帥哥。斑老師完美地演出了這個角色的人物弧光。

C:又痞又帥的捲毛小太陽嬉皮士青年,生動活潑,金句製造機,非常具有個人魅力,演講能力一流。

ABC三款應有盡有,這就是:同樣的話嘮,不同的帥氣。

講到這裏,你也就明白了,爲什麼這部電影是迄今爲止,艾倫·索金自己執導的電影裏,評價最高的一部。

之前他執導的《茉莉牌局》和編劇的《喬布斯》似乎或多或少都少了一點意思。

而在這部電影裏,他選擇了一個自己更擅長的題材。

此前的《茉莉牌局》《喬布斯》都是以人物爲中心,或多或少都帶着某種人物傳記的意義。

這部《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卻是以事件爲中心。這讓影片的矛盾衝突更集中、更充滿了劇情的張力。

在覈心事件的舞臺上,不斷有人物來來去去。這個時候,艾倫·索金髮揮出自己極佳的羣戲能力:他能用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人物的精髓。

除了上面幾個ABC帥哥,還有一位不得不提到的大咖,就是邁克爾·基頓所扮演的前任司法部長。他在影片後半部分纔出現,戲份不多,臺詞也不多,但是卻絕對是全片一大驚喜。

當然,演員的表演也是非常鎮得住場子。基本上他一出場,就讓人挪不開眼睛。

其實庭審片還蠻難拍的,如果缺乏那種掌控力,可能就會顯得比較枯燥。

因爲它的場景比較侷限,同時臺詞量大,信息量大,對於很多觀衆而言,似乎學術性有餘,而娛樂性不足。

但《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完全不會讓你有這種感覺。這部電影非常好看,非常緊湊,完全不枯燥。

首先當然是題材加成:這是一個具有表演性質、非常荒謬的法庭。

雙方都表現得非常出人意料。被告們時常在法庭上做出一些類似於“行爲藝術”方面的舉動,用各種方式來挑釁法官。

而大法官霍夫曼則像是獨斷專行的暴君。他完全打破了你對於司法公正的想法,而將法庭變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影片很好地抓住了那種“雙方博弈”的競技感。它充滿艾倫·索金的風格:大量尖銳的對白,和極其激烈的衝突

雙方你來我往,脣槍舌劍。始終沒有一方佔據絕對優勢,戰況始終在往兩邊傾斜。

更具有情緒煽動力的是,這部電影裏有一個絕對的“反派”。

那就是年邁的法官大人。

他所表現出的傲慢、無禮、偏袒,很好地調動了觀衆的情緒,讓你第一時間就能進入到那個語境裏。

絕對能把你氣死!!

沒錯,這也是艾倫·索金厲害的地方:他不僅是個玩文字的大師,而且也完全抓住了觀衆的情緒。看似精密的臺詞背後,是極強的節奏感和情感煽動力。

這纔是我們愛他的地方啊!

當然,這部電影的巧思還不僅於此。

影片的場景並沒有侷限在法庭本身。它有點類似於《社交網絡》,運用了插敘的手法,在庭審的脣槍舌劍之間,還會穿插一部分事件的回憶畫面。

而圍繞着核心的矛盾事件——當日的大遊行——隨着故事的展開,我們在庭審之外,也聽到了更多人的視角,和截然不同的描述版本。

它會出現在嬉皮士的演講裏,以一種更戲謔、更誇張的方式。

它也會出現男主角們的爭吵裏:撕逼戲也是艾倫·索金的長項。

他不僅能把吵架寫得非常精彩,讓我們看得津津有味;還總能在吵架結尾昇華主題,讓你更能感受到角色彼此晦澀的內心。

並且,從影片最開始,你就知道這兩位行事風格截然不同的被告帥哥,勢必要這樣大吵一場

在此層面,再一次能感受到艾倫·索金的厲害之處。

他在這部電影裏塑造了好幾種不同的語境,包括但不限於庭審的部分。這讓影片的視角和語言都變得豐富多變,也更加有趣。

實際上,故事講到最後,這部電影其實還是留了一個很強的懸念,始終有一個鉤子在吊着觀衆走。

那就是——爲什麼這場暴動會產生?到底是誰在推着這羣人走?

你漸漸會發現,這羣被告其實都是一些很可愛的、很有反叛精神的年輕人。他們好像並不想要裹挾和操縱民意,他們並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領導者。

但很有意思的是,偏偏就是這幾個人被推上了政治的舞臺,變成了犧牲者。

而到最後,恰恰是那個看起來最理智的人,真正爆發起來的時候,最燃,最有力,最令人心潮澎湃。

沒錯,看到最後,你會覺得這就是一部很燃的電影。

再一次,艾倫·索金的那種理想主義、那種憤怒、反叛和絕不屈服的抗爭性,會完全將你打動。

而影片中最爲驚人的一個畫面,同樣出現在臨近結尾的地方。

當暴動的年輕人們,被“逼到”一個精英政客們常常光顧的酒吧外時,影片用了一個非常精妙的比喻。

“隔着一扇玻璃,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正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發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什麼?

這個年代的關鍵詞是越戰,搖滾樂,嬉皮士,濫交……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藝術、自由、靈感、極其夢幻的年代。

但是這部電影也讓我們知道,其實它也是一個充滿混亂、恐懼和控制的年代。這背後充滿了政治陰謀,以及對於人性的玩弄。

而在這部電影裏,這扇酒吧裏的落地窗重新「定義」了六十年代。

窗戶裏的人看不見外面;他們衣冠楚楚,觥籌交錯。

但窗戶外的人卻在進行一場黑暗中的暴動。他們在流血,在受傷,他們爲自己的命運所抗爭。

在這部電影裏,隔着一扇酒吧的玻璃窗,就是民主進步和愚昧、傲慢、偏見。

但是是誰打破了那扇窗戶?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隱喻:並不是站在窗外的這羣的青年,反而是那些警察。

正是因爲這羣人的從中干預,才讓其他人被迫做出了決定。

於是青年們被推了進去,他們打破了那扇窗戶。

在這個時刻,他們沒有選擇,他們也是被時代巨輪碾壓過的人。

而這同樣也是這部《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在「燃」以外,我們一定要聊到的地方。

那就是,它非常具有時代的隱喻性。

在這個層面上,你甚至可以覺得這部電影是一篇比較硬核的論文,它給你分析了背後的成因,分析了一場暴動是如何誕生的。

有時候哪怕一個人的出發點是和平的,但是被衆人的意志、被多方矛盾的利益裹挾着,陰差陽錯,最後也會導致同樣的結局,也會變成一場鬧劇和悲劇。

毫無疑問,這確實是一部拍給美國年輕人的電影。

它既具有情緒的張力,又能引導這些年輕人去反思自身和時代。最後,還發出了看似隱晦,但其實足夠振聾發聵的吶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