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若梅】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鄭強因不當行爲被所在學院通報批評,不少網友卻對鄭強爲學生髮聲的行爲表示支持。面對輿論,10月27日,華科大發表聲明稱,將對相關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學校迫於輿論壓力作出相應措施,這讓不少人聯想起前段時間的“知乎治校”,高校的內部管理原本屬於公共事務,爲何頻頻成爲公衆熱議的話題?

華中科技大學(資料圖)

輿論壓力下的高校

2020年10月5日,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鄭強因不滿學校後勤部未妥善處理“一個班60名學生分在45間宿舍”的問題,掀翻後勤經理的桌子,受到所在學院的公開處分:“給予鄭強同志院內通報批評,取消兩年評優資格。”

隨後,鄭強發表了聲討學校後勤集團的“公開信”,這一事件在網上持續發酵,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支持鄭強教授,輿論發生了傾斜。在輿論壓力下,華中科技大學於10月27日發表情況說明:“立即成立工作專班,對相關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並迅速積極做好處置工作。”

鄭強在《公開信》中稱自己反映這一問題已長達5年之久,一直未得到解決。如今這件事引發了輿論關注後才引起校方的重視,不得不說,這又是一起輿論治校事件。

媒體對公共事件的輿論監督是必不可少的,但原本屬於內部管理的高校治理是否屬於公共事件?輿論治校的利弊幾何?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去年7月份左右,電子科技大學教師鄭文鋒在貶低“四大發明”後被學校做出了停止評職稱、停止教學兩年等處罰。校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不會因爲(有關四大發明的)言論或引發輿情就對教師處罰,通報只是點出這一件事而已。

但這一處罰仍在社會上引起了爭議,有人認爲校方有輿論治校之嫌,因爲事情原本發生在2019年6月份,但校方對其作出處分是在7月份,似乎是爲了平息輿論。

鄭文鋒事件也許會導致高校教師們噤若寒蟬。《光明網》時評稱:“此事件中,即便鄭文峯老師的表述確有不嚴謹之處……但具體如何,仍然可以繼續討論。學生無視學術討論的基本原則,一味上綱上線,其將私人聊天記錄公開在社交平臺的做法,也無疑是希望‘把事鬧大’。這樣縝密的心思,實在可怕。而如此播弄是非的做法,已經產生了一些惡劣效果。”

“知乎治校”

鄭文鋒事件是否屬於輿論治校,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同樣發生在電子科技大學的邵振海事件卻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知乎治校”事件。

“知乎治校”一詞尚無精準定義,指的是知乎上形成的輿論對高校治理產生相應影響。2016年5月,電科大學生在本校的校園論壇裏曝光了通信學院教授邵振海以延期畢業爲由威脅學生、出口成髒等不端行爲,但很快就遭遇到了刪帖。之後,這一事情被搬到了知乎上,相關話題迅速發酵,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5月18日,電科大在網絡上發佈聲明,稱將徹查此事。兩日後,電科大作出對邵振海的處罰:停止上課、停止招收研究生、調離專任教師崗位。

“知乎治校”發展成爲一種現象,則是在今年疫情期間。大學生們返校後不滿高校的管理方式,而知乎成了學生羣體發聲的主要平臺,“如何看待某某大學禁止學生自由出入校園”等諸多相似話題在知乎上形成輿論,一些高校在輿論之下爲學生打開了校園的大門。但也有人提出質疑,爲什麼原本屬於校園內部的事情,卻頻頻成爲公衆話題。有網友回應稱,正是因爲走正常渠道沒有有效果,才選擇了知乎。

微博網友調侃“知乎治校”的圖片

正因爲如此,“知乎治校”成爲了輿論治校的典型現象。而輿論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幫助無法發聲的學生羣體維護合法權益,也能成爲某些有心人達到自己目的的一大利器。如何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則要回到源頭,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

華科大鄭強事件與電科大邵振海事件的一個共同點是,校園內部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如果鄭強反映的問題不是等了5年還未解決,電科大學生反映問題的帖子不是被刪除,這些事情也許就不會進入到公衆的視野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