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是彻底改变一战战局的一年,美国在这一年四月参战,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虽然临时政府继续在东线对同盟国作战,但战绩还是一塌糊涂。通过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苏俄着手与同盟国进行停战谈判。

面对德国人狮子大开口,以托洛斯基为首的谈判代表断然拒绝割地赔款的条件,随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德国人恼羞成怒,没想到当初看中的苏俄政权竟如此强硬。于是,德奥联军发起一场代号为“拳击行动”的军事进攻,目的就是要让苏俄屈服并退出战争。

1918年2月,德国和奥匈帝国联军兵分三路向俄国展开进攻,德奥联军一路狂飙,三路大军同时向俄国腹地推进。短短11天时间,北路军就兵临圣彼得堡城下,这座历史名城已在战争爆发那年改名彼得格勒。迫于形势,苏俄当局只得把首都迁到位于腹地的莫斯科。

俄军在东线屡战屡败的局面再度出现,当年3月,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不仅割让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大片领土和向同盟国支付60亿马克战争赔款,还单方宣布退出战争。

俄国人的背叛行径立刻招来协约国一片叫骂,于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国内叛乱,所谓的十四国武装干涉也粉墨登场。很快,英法美三国军队以保护战略物资为由在苏俄北部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当年4月,日本伙同英美在远东海参崴登陆。

在当时苏俄国内众多反对势力中,主要以尤登尼奇、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代表的沙俄旧势力为主,这些白卫军和苏俄红军的交战构成苏俄内战的主线。

应该说,托洛斯基为组建苏俄红军做出了很大贡献,就是这样一支以赤卫队和原沙俄逃兵为班底的队伍,被托洛斯基用“战时征兵制”很快打造成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红军。

红军与白军激烈交战之际,一支活跃在乌克兰的“黑军”也加入了混战,它就是马赫诺领导的乌克兰革命起义军,因为举着黑旗战斗而被布尔什维克称作黑军。

需要说明的是,马赫诺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指挥的这支黑军既不同于原沙俄将领领导的白卫军,也不同于彼得留拉领导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军队。

虽然红白两军打得难分难解,但在反对乌克兰独立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白军态度甚至更加激烈。于是,在乌克兰形成红军、白军和彼得留拉的军队三方均是“一打二”的奇特景象。

相比而言,马赫诺的黑军属于单打独斗,在各方势力中寻找机会实现所谓自由的理想,这一“中立”角色令黑军在苏俄内战大部分时间未遭到重创。

期间,在红白军交战的两次关键时刻,马赫诺都站在了苏俄一边。第一次是1919年9月,邓尼金的白军一路北上,到达距莫斯科仅200多公里处,对新生的苏俄政权构成极大威胁。依照之前与苏俄签订的军事联盟,马赫诺的几万军队从邓尼金背后发动进攻,一举切断白军补给线,邓尼金“北伐”收复莫斯科的计划最终泡汤。

第二次发生在1920年的苏波战争期间,当时的乌克兰处于一片混战 ,乌克兰国民军、红军、白军、马赫诺的黑军等各方势力打作一团。苏俄红军大部分兵力西进投入苏波战争,白军趁势再起,与毕苏斯基的波兰军队东西对进夹击苏俄红军。

如同上一年马赫诺从背后进攻邓尼金军队,白卫军这次也从后方攻破红军防线,很快突入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形势万分紧急,苏俄当局再次和马赫诺结成军事联盟,双方联合反击,最终抵挡住了白军的进攻。

兵败华沙后,苏俄红军回过头来“收拾”乌克兰境内的敌对势力,相继击溃白军和彼得留拉领导的乌克兰国民军后,马赫诺的黑军成了苏俄在乌克兰唯一的心头之患。

很快,苏俄政府撕毁之前与马赫诺签订的盟约,以马赫诺叛乱为由将这支黑军悉数歼灭,马赫诺本人流亡巴黎,他的乌托邦式幻想最终破灭。相关视频:悲情英雄还是叛军头目,苏俄内战中的“黑军”究竟为何而战?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请多指正 ;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