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濱州網官方公衆號報道,“爲了保衛祖國、保衛家鄉、保衛世界和平而奮鬥,如今天打不垮美敵侵略者,中國人民就不得安身,世界人民不得和平,因此我決心克服一切困難,來完成這抗美援朝光榮而偉大的任務而鬥爭!”

濱州高新區福生小學教師張金光激動地讀着一封泛黃的家書。

“這是我爺爺李仕泉烈士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前夕寫的家書!這是他老人家最後一封家書。”張金光動情地說道。

張金光老師的祖父就是烈士李仕泉(曾用名李士全),有人難免要問,李仕泉烈士的親孫子爲什麼姓張呢?這還要從李仕泉烈士特殊家庭背景說起。

1920年,李仕泉烈士出生在濱州高新區小營街道三大王村,他祖輩曾經輝煌一時,家裏經營許多產業,養着四掛馬車,經營許多沿街商鋪。後來日軍侵華,在日軍鐵蹄踐踏下,李家祖上產業都衰落了,李仕泉兄弟五人,他是老三,都由以前的少爺公子哥變成了普通人。1942年,22歲的李仕泉當上了爸爸,可是,他妻子卻生病去世,襁褓中的兒子送到岳父母家中撫養,李仕泉深明大義,主動提出讓兒子瑞祥隨母親姓。這封家書是李仕泉寫給岳父母的。

1942年,把家事安排妥當後,身負家仇國恨的李仕泉下決心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因爲家庭特殊,李仕泉並不在徵兵範圍,是他主動爭取到入伍的機會。抗戰勝利後,李仕泉成爲解放軍炮兵第十四團的炮兵。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他當上了一名排長。他親眼見證過解放軍摧枯拉朽般擊潰敵人的壯麗史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沒來得及回家,作爲一名經驗豐富的軍人,積極參加清剿餘匪的行動。

“事因公曆十月,我就離了八連,奉命調九連工作了,又加部隊轉移,如果家中來信也會遺失,現在我在東北,擔負抗美援朝的任務,我是萬分的高興……”這是李仕泉在最後一封家書中說的話,至今讀來,紙面上流淌着豪情壯志和赤膽忠誠。面對世界上最最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他因有機會上戰場爲國殺敵而感到高興,年輕的濱州子弟發出了迎難而上的誓言,吹響了前進的號角。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李仕泉的家書,給人無窮的精神力量。“另外此處氣候寒冷,冰天雪地,但是我們的裝備很好,皮帽皮鞋等也能過冬擋寒,現在我身體壯強,工作順利,只有我文化能力太差,工作上有些困難,我也決心向同志們學習,請放心吧!請勿掛念。”在他心目中,全力安撫家中的親人,讓親人放心,他非常清醒地知道新社會需要文化,並不迴避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決心加強學習文化,從不懈怠,更沒有居功自傲。銳意進取,讓他永葆青春。

“關於今後通信不一定封封收到,因我沒有固定的駐地,與以前情況不同,請您不必懷疑,如我向家來信就不注部隊番號了,您如來信還是同樣寫上番號,別不多寫。”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李仕泉在努力讓親人放心、安心。戰場上危險無處不在,萬一自己犧牲了,他想到的是如何才能讓親人減少痛苦,暫緩他們悲痛欲絕的時間,能盡力讓親人保留一絲希望。

抗美援朝三年間,像李仕泉這樣的濱州兒女還有成千上萬。英雄的濱州兒女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組成部分,他們沒有辜負家鄉父老的期待,在戰場上勇猛頑強,爲祖國,爲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這家書更像是出征前的誓言!這誓言,驚天地,泣鬼神,穿越70年時空,歷久彌新,依然感受到革命者撲面而來的忠誠擔當,情繫親人,視死如歸,銳意進取,青春亮劍!這種精神必將激勵濱州兒女建設富強濱州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特別感謝李仕泉烈士的兩位親孫子張金光、張金明保留下來的珍貴家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