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联智库(ID:tucmedia),作者:杨宏远

从国内最大“10元店”名创优品敲钟上市,到阿里线下“1元体验店”再战下沉市场,走极致性价比路线,似乎成了“新零售”的必选战场。

渠道的陈旧与沉重,是造成零售终端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电商兴起,乃至新零售出现,都是在通过精简销售渠道降低终端价格。以名创优品为例,砍掉了供销商、经销商环节,对800家供应商直接下海量订单,现款现结。采购量巨大,才能实现薄利多销。

向来走“极致性价比路线”的拼多多,从“拼好货”时代开始,便提出“平台+新农人+农户”的上行理念,将传统农产品流通中的6至8个环节,精简为2至3个环节,从而大幅降低成本。2019年,拼多多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364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预计2020年,其农产品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

“拼农货”成功地让拼多多认识到了下沉市场的潜力,也尝到了极简供应链的甜头。正因此,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计划”,将农产品上行的供应链变革拓展到工业生产。

此前,腾讯投资负责人曾经评价过拼多多的供应链变革。他提到,与传统电商相比,拼多多天然提供一些性价比很高的商品;因为,商家溢出效应、流量分配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其供应链有所不同,拼多多是一个SKU的逻辑,不是一个商户逻辑。

从这样的逻辑出发,越是不依赖品牌溢价的商品,在拼多多上越是低价。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能在下沉市场取得优势的原因。此次,运联智库就以拼多多农货产品和低品牌溢价商品为例,从供应链角度来剖析,拼多多的“SKU逻辑”是怎么实现的。

1、农产品上行:将“以销定产”做到极致

拼多多是从做“拼农货”起家的。做农产品上行,从来都绕不开供应链改革。

中国农业产业链长期由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千千万万的小商小贩,以及缺乏新式设备的毛坯型批发市场构成。这是一个相对低效能、高损耗、高成本的产业链体系,在交易时间和空间上都极为分散。

在传统的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五站式”流通模式中,极为分散的交易被集中在产、销两地的农贸市场。因此,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下,消费者出高价、生产者不赚钱成为经典难题。

因此,拼多多在成立初期就着重布局“最初一公里”,通过产地直发的方式,节省传统模式下农产品由原产地途经大宗采购、批发、菜摊零售再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的流通成本。同时,拼多多通过“新农人返乡体系”和“多多大学”深入上游农产品种植环节,引入专家资源指导农民生产经营,提升农户生产水平,进而提升生鲜农产品的品质。

由于生鲜农产品自身具有鲜活性、难存储、易腐坏等特点,因此,生鲜农产品供应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需求和供给端的不稳定和不平衡。生产端已经爆发,但找不到消费者;消费者急需优质的产品,但和生产端的链接又不通畅。

而拼多多则可以通过“拼”的模式,快速消耗生鲜农产品在短期内爆发的巨大产量,增加售卖确定性需求,降低经营不确定性。相对于传统电商平台,拼多多通过社交分享、万人团、秒杀等方式,迅速完成分散交易的集中,汇聚成为短期内的同质化需求,从而突破农产品成熟周期短暂的时间限制,以及地理销售半径有限的空间限制。

这种对中间环节的极致精简,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尽最大的可能降低了生鲜农产品的存储、损耗成本。

同时,拼多多还通过系统与数据赋能,改善农产品电商整体的流通环节。其开发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能有效连接前端的需求和后端的供应。比如,系统在后端收集覆盖区域的农产的产区位置、特色产品和成熟周期等信息,在前端搜集用户的消费习惯和用户画像,通过分布式AI算法,在农产成熟期将后端供应与前端需求精准匹配,实现“以货找人”。

至此,拼多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改造基本完成,通过“最初一公里”的布局在生产端实现规模化,借助“货找人”链接前后端,以规模化的订单需求打通供应链,从而实现“降本从田间地头开始”。

2、新品牌计划:需求数据驱动供应链改革

拼多多于2018年底启动的“新品牌计划”,就是要把生鲜农产品的成功经验复制在工业制品上。

工业产品与生鲜农产品不同。工厂品牌有着高质量、高效率、规模化的生产线,依然在生产端实现了规模化和标准化。但规模化和个性化是相互矛盾的,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工厂无法得知大量的、分散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无法将这些需求集合为规模化的订单,更无法通过品牌溢价能力占领消费者心智,以达到销售的目的。

不管是传统线下零售,还是电商的出现,本质都是在解决“匹配”的问题。从零售发展的几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谁能够迅速“匹配”,谁就能在供应链改革上更进一步。因此,拼多多“拼团”模式能带来的短期内爆发的巨大单量,是“新品牌计划”的基础。只要将供应链环节缩减,就可以为消费者直接输出大批量的高品质低价商品。

不过,极致的性价比并不单单是依赖于极短供应链。仅通过缩短供应链,只能降低流通成本;而要想从商品的全链路成本上做文章,需要的是更彻底的供应链改革。

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就是借助生产订单规划,为工厂解决外贸大单整体减少,用工成本、用料成本却越来越高的问题。拼多多解决了工厂的产能利用和对接品牌的销路问题,给中小品牌商打造“少库存、高单量”模式,直接从工厂到消费者,以更少的渠道费、更低的品牌溢价让利消费者。

据了解,拼多多对于加入“新品牌计划”的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会为商家提供平台上的人群画像与消费者需求数据,指导工厂进行产品研发;商家也可以先生产小部分商品,在平台上进行试销与测款,再根据结果做进一步的改进。

在定价阶段,拼多多会获取商家的产品成本结构与生产周期,再反向向商家提供建议的价格区间与对应的预测销量,帮助商家按需生产,以优化商家的生产结构降低库存风险。

在销售阶段,拼多多基于对该商品品质的认可,会在商品排序规则中给予更高的质量分,帮助新品牌计划的商品获得更多的流量。

自拼多多2018年12月份发布“新品牌计划”以来,一年半的时间里,参与拼多多“新品牌计划”定制研发的企业已经超过1500家,累计推出定制化产品达4000多款,订单量突破4.6亿单,今年三季度日均定制化商品销售量超过200万单。

知名学者、伯凡时间创始人吴伯凡将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比喻为“超大规模虚拟制造商”,其所提供的服务能大幅降低制造业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成本和门槛,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打造自主品牌的捷径,助推国产化浪潮。

就在10月22日,拼多多宣布全面升级“新品牌计划”,升级后的“新品牌计划”将在2021年-2025年扶持100个产业带,订制10万款新品牌产品,带动1万亿销售额。合作伙伴将从头部代工企业为主,扩展到为全中国优质制造企业服务,数量从1000家提升至5000家。

拼多多将通过百亿补贴、秒拼事业群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品牌推广方案。品牌合作方式也再次升级,从帮助代工企业孵化自主品牌,升级为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培育、知名品牌子品牌打造、新锐品牌扶持、国货老品牌再造等四种模式。

一直以来,拼多多都被当作新电商模式的代表,何为新电商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少量SKU+海量订单+短爆发周期”,是“个性化定制”和“规模化生产”结合,彻底抹除品牌在不同渠道之间的零售价格差异,将价格无限逼近原始成本。

从组织方式来看,拼多多似乎与传统电商平台大同小异;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拼多多显然并不是只在渠道变革上做文章。而之所以能够做到极致性价比,也并不是只依靠百亿补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