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谈崖、哦吔、文场……河池这些民间“宝贝”,你都见过吗?

广西最新一批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于10月27日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示啦!

此次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共有144项, 其中河池有14项,分别是: 东兰壮族顺口溜“谈崖”、武篆民谣、金城江壮族哦吔山歌、罗城文场、宜州猫狮、南丹壮族板狮、南丹瑶族陀螺制作技艺、南丹瑶族牛角号制作技艺、都安藤芒编织技艺、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凤山银饰制作技艺、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宜州祭月习俗、壮族“灶王节 ” 。

以上项目里有没有你熟悉的呢

你对这些非遗项目又了解多少

下面,就和河池日报微信小编

一起来看看吧~

东兰壮族顺口溜“谈崖”

谈崖(即壮族的顺口溜),是红水河流域(东兰)壮族村寨极为盛行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寨主流文化表现形式,多用于会友结亲、婚嫁、贺寿、传孝等场合。

武篆民谣

武篆民谣,由“武篆”+“民谣”两个部分构成,起源于东兰县武篆镇并流传于武篆镇的民谣,是当年韦拔群为宣传革命真理,用山歌改编而成的一种曲调,现在依然盛行传唱。

金城江壮族哦吔山歌

壮族哦吔山歌,流传于金城江区各乡镇壮族聚居地,还有周边环江、宜州的部分乡镇的壮族村寨,是当地壮族人民群众为丰富文化生活及情感交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壮族哦吔山歌,曲调温婉,朗朗上口,易教易学,内容广泛,随意而编。

罗城文场

罗城文场是在广西文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融入仫佬族文化元素,流行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乡镇村屯的传统清唱艺术,文场音乐主要分为大调、小调、码头调、过场音乐等四个部分,是罗城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宜州猫狮

宜州猫狮流传于宜州区屏南、洛东、北牙一带,至今大约有150年的历史。猫狮表演艺术大致由鼓法、拳路、舞技三部分组成,将猫的动作和狮的性格融合起来,把猫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节庆、拜年、祝贺、婚庆、娱乐等重要活动中一项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南丹壮族板狮

南丹壮族板狮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南丹县吾隘镇、罗富镇、芒场镇等,其中吾隘镇那地村的壮族板狮制作技艺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也颇为典型,是壮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活态体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白裤瑶陀螺制作技艺

白裤瑶陀螺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南丹县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及其县内周边的城关、芒场、罗富、车河等乡镇。白裤瑶陀螺制作选材讲究,技艺独特,体现白裤瑶群众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特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南丹白裤瑶牛角号制作技艺

白裤瑶牛角号,是白裤瑶民俗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制作白裤瑶牛角号的一整套工序颇为讲究,造型设计、弯曲幅度、撑骨布筋、粘膏厚度、校音定音等制作技艺都十分复杂。

都安藤芒编织技艺

都安藤芒编织技艺流传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一带,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主要用当地丰富的藤类、芒草类资源编织各类生活用品,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经济价值,产品畅销国内外,解决上万农民就业,是脱贫攻坚好门路。

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

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流传于都安县安阳、高岭、百旺、拉烈等乡镇。起源追溯于清朝时期,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经过制作技艺改良,都安书画纸制作在原材料、工艺、纸质等方面形成独特特征,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产品曾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凤山银饰制作技艺

凤山银饰采用纯手工制作,需要八大类、八十余件制作工具,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繁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风格各异,是银匠艺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

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主要流行于东巴凤地区,特别流行于红水河岸边的壮族村寨,整个形式既有趣味性又显示出群众的智慧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

宜州祭月习俗

宜州祭月习俗流传于宜州各乡镇,最早可追溯于南宋初年,于明朝时期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感恩。宜州祭月习俗包括饮食、仪式、娱乐等多种活动,也衍生出一系列赏月祭月风物、民谣等,不仅具有传统节日特征,同时具有当地的独特性。

壮族“灶王节 ”

六甲壮族“灶王节 ”是河池壮族祭祀文化传统的体现。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小年)是壮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灶王节”,在这一天,老百姓都是用丰盛的贡品祭祀灶王,以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祈求来年生活“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来源 | 河池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编辑丨罗艳江

校对丨覃筱宁

值班主任 | 谭丽娴

值班编委丨韦春

监制 | 韦家珩 童永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