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最新一批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於10月27日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公示啦!

此次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共有144項, 其中河池有14項,分別是: 東蘭壯族順口溜“談崖”、武篆民謠、金城江壯族哦吔山歌、羅城文場、宜州貓獅、南丹壯族板獅、南丹瑤族陀螺製作技藝、南丹瑤族牛角號製作技藝、都安藤芒編織技藝、都安書畫紙製作技藝、鳳山銀飾製作技藝、東蘭壯族婚嫁對歌習俗、宜州祭月習俗、壯族“竈王節 ” 。

以上項目裏有沒有你熟悉的呢

你對這些非遺項目又瞭解多少

下面,就和河池日報微信小編

一起來看看吧~

東蘭壯族順口溜“談崖”

談崖(即壯族的順口溜),是紅水河流域(東蘭)壯族村寨極爲盛行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村寨主流文化表現形式,多用於會友結親、婚嫁、賀壽、傳孝等場合。

武篆民謠

武篆民謠,由“武篆”+“民謠”兩個部分構成,起源於東蘭縣武篆鎮並流傳於武篆鎮的民謠,是當年韋拔羣爲宣傳革命真理,用山歌改編而成的一種曲調,現在依然盛行傳唱。

金城江壯族哦吔山歌

壯族哦吔山歌,流傳於金城江區各鄉鎮壯族聚居地,還有周邊環江、宜州的部分鄉鎮的壯族村寨,是當地壯族人民羣衆爲豐富文化生活及情感交流的一種文化娛樂方式。壯族哦吔山歌,曲調溫婉,朗朗上口,易教易學,內容廣泛,隨意而編。

羅城文場

羅城文場是在廣西文場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融入仫佬族文化元素,流行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鄉鎮村屯的傳統清唱藝術,文場音樂主要分爲大調、小調、碼頭調、過場音樂等四個部分,是羅城縣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響的傳統曲藝形式之一。

宜州貓獅

宜州貓獅流傳於宜州區屏南、洛東、北牙一帶,至今大約有150年的歷史。貓獅表演藝術大致由鼓法、拳路、舞技三部分組成,將貓的動作和獅的性格融合起來,把貓獅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是節慶、拜年、祝賀、婚慶、娛樂等重要活動中一項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

南丹壯族板獅

南丹壯族板獅製作技藝主要分佈在南丹縣吾隘鎮、羅富鎮、芒場鎮等,其中吾隘鎮那地村的壯族板獅製作技藝至今保存得比較完整,也頗爲典型,是壯族傳統農耕文化的活態體現,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

白褲瑤陀螺製作技藝

白褲瑤陀螺製作技藝主要分佈於南丹縣裏湖、八圩兩個瑤族鄉及其縣內周邊的城關、芒場、羅富、車河等鄉鎮。白褲瑤陀螺製作選材講究,技藝獨特,體現白褲瑤羣衆精湛的傳統手工技藝特點,凸顯民族文化特色。

南丹白褲瑤牛角號製作技藝

白褲瑤牛角號,是白褲瑤民俗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製作白褲瑤牛角號的一整套工序頗爲講究,造型設計、彎曲幅度、撐骨布筋、粘膏厚度、校音定音等製作技藝都十分複雜。

都安藤芒編織技藝

都安藤芒編織技藝流傳於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一帶,起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主要用當地豐富的藤類、芒草類資源編織各類生活用品,具有重要的工藝價值、經濟價值,產品暢銷國內外,解決上萬農民就業,是脫貧攻堅好門路。

都安書畫紙製作技藝

都安書畫紙製作技藝流傳於都安縣安陽、高嶺、百旺、拉烈等鄉鎮。起源追溯於清朝時期,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經過製作技藝改良,都安書畫紙製作在原材料、工藝、紙質等方面形成獨特特徵,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產品曾榮獲國家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

鳳山銀飾製作技藝

鳳山銀飾採用純手工製作,需要八大類、八十餘件製作工具,加工成的銀飾品種繁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風格各異,是銀匠藝人聰明智慧的結晶。

東蘭壯族婚嫁對歌習俗

東蘭壯族婚嫁對歌習俗主要流行於東巴鳳地區,特別流行於紅水河岸邊的壯族村寨,整個形式既有趣味性又顯示出羣衆的智慧性,有着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

宜州祭月習俗

宜州祭月習俗流傳於宜州各鄉鎮,最早可追溯於南宋初年,於明朝時期形成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表達人們對自然的感恩。宜州祭月習俗包括飲食、儀式、娛樂等多種活動,也衍生出一系列賞月祭月風物、民謠等,不僅具有傳統節日特徵,同時具有當地的獨特性。

壯族“竈王節 ”

六甲壯族“竈王節 ”是河池壯族祭祀文化傳統的體現。農曆臘月二十四日(小年)是壯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竈王節”,在這一天,老百姓都是用豐盛的貢品祭祀竈王,以求竈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祈求來年生活“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來源 | 河池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編輯丨羅豔江

校對丨覃筱寧

值班主任 | 譚麗嫺

值班編委丨韋春

監製 | 韋家珩 童永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