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地理環境多樣,遍地都是大好河山,所以我國也是旅遊大國,旅遊業也十分的發達。所以在對外或者對內宣傳的時候就需要一個象徵符號來作爲我國的旅遊標誌。而我們中國的旅遊標誌是一件十分有名的文物的輪廓形象——銅奔馬。銅奔馬也被稱作爲“馬踏飛燕”,是一匹正在疾馳的駿馬,其身姿颯爽、優美有力,顯得十分的栩栩如生。

其實我們對於馬踏飛燕都是不陌生的,畢竟它實在太過於出名 ,我們都會在電視報道或者課本畫冊裏看到過,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的圖片都是馬踏飛燕的“側臉照”。也就是馬踏飛燕整個側着身子飛奔的畫面,而馬踏飛燕的正臉卻基本上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以內,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姿態昂揚,歷史悠久

1969年9月,甘肅省武威縣生產隊爲了響應國家“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他們都在熱火朝天地挖着防空洞。正當大家都賣力幹活時,突然一位隊員的鋤頭挖到了磚頭,後來才知道原來生產隊員們挖防空洞的這個地方在清朝時曾經有一座祭祀雷神的觀廟,就在這個地址的下方隊員們挖到了一座墓室。

這座墓室還是十分巨大的,古墓裏面的隨葬品也共計220餘件。其中有39匹身姿各異,矯健有力的銅馬,而其中領頭的那一隻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馬踏飛燕”——銅奔馬。經考古學家研究,銅奔馬是東漢的文物,其姿態昂揚、活靈活現,腳下還踩着一隻飛鳥。而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郭老先生更是對其讚歎不已,認爲這是一件能“引起轟動”的文物,而郭老也從李白的詩句“回頭笑紫燕“中受到了啓發,給銅奔馬取了一個既能體現其身姿又充滿意味的名字,這也就是大家最常提起的“馬踏飛燕”。

所踏何物,取名有爭議

雖然“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是大部分人最早聽到並且記住的名字,但是其實這件文物的官方叫法是“銅奔馬”,相比起“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就顯得有些普通平凡,原因就是大家對於銅奔馬馬蹄下到底是何物產生了爭議。

第一個自然是大家普遍認爲的燕子,有學者認爲銅奔馬下面踏着飛燕就更加襯托出了駿馬疾馳的畫面;但是有專家並不認爲,認爲不應該是“馬踏飛燕”而應該是“馬踏龍雀”,因爲銅馬蹄下的燕子尾部並沒有分叉的跡象,所以不是燕子。而龍雀是古代傳說中的風神,正是因爲馬的速度過快,才能夠把風神踩在腳下。除此之外還有人說馬蹄下是燕隼和烏鴉的……爭論了許久也沒有得出來什麼準確的結果,所以就官方名稱就只是將其命名爲“銅奔馬“。

沒有“正臉“的文物,原因讓人意外

銅奔馬作爲國寶級的文物,在我國文物界無疑是擁有很高的地位的,其藝術價值之高還有着?“一洗天下凡馬空”的說法。但是就像我們開頭所說的那樣,銅奔馬的“正面照”卻一直都沒多少人見過,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銅奔馬從正面看的話,它的頭部就傾斜的,看起來顯得不是那麼的嚴肅端莊,而作爲國寶的銅奔馬應該更多地體現出來的是其優美的身姿而不是略顯“幽默”的正臉。本該非常端莊正經的國寶級文物,很多網友看到正面照後都忍不住哈哈大笑,這實在是太搞笑了。

但其實並不是古代匠人們的手藝或者審美有什麼問題,這樣的設計恰恰體現了銅奔馬的巧妙之處,因爲它右蹄踏鳥,所以頭部往左側傾斜才能夠保持身體的平衡,而這恰巧是符合力學原理的。

小結:

雖然銅奔馬的正面的確是有些“幽默”,但是這也並不能否認它自己本身突出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銅奔馬不僅體現了當時東漢青銅器工藝品技法的精湛,也表現出了當時王朝強大的狀況,彷彿把人們帶回了那個繁榮強盛的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