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创办的《旅游纵览》刊登了一篇名为《护飞志愿者守护候鸟的美丽家园》的文章,介绍了全国各地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开展保护迁徙候鸟的“护飞行动”,其中重点提及5支志愿者团队开展活动的情况,营口志愿者团队便是其中之一。看到这篇文章,59岁的团队创建者刘杰难掩欣喜之情。

从事教育工作的刘杰平时喜好摄影,拍摄对象以野生鸟类为主。看到那些翱翔天空或栖息湿地的鸟类,他会下意识地按下相机快门,捕捉充满灵动气息的画面。在他看来,摄影不仅可以充实闲暇时光,欣赏自然美景,还可以收获精彩瞬间。十多年来,他镜头下的野生鸟类,或娇艳展翅,或凝神思索,姿态万千,各具情趣。

据刘杰介绍,我市位于渤海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湿地滩涂遍布潮蟹、弹涂鱼、海蚯蚓等候鸟喜爱的食物,是候鸟“东亚——澳大利亚”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驿站”。每年春秋两季,湿地滩涂吸引几十万只杓鹬、丘鹬、环颈鸻等野生鸟类觅食歇息,“这里称得上迁徙候鸟的中途‘加油站’,它们会停留一个月左右时间,捕食小鱼小虾积蓄能量。”刘杰说。补足体力后,成千上万只候鸟同时起飞如万箭齐发,庞大的鸟群在海滩低空翻转掠过,又如刮起的轻柔微风掠过海面,就会形成令人惊叹的“鸟浪”奇观。

然而,自然和谐共生画面当中掺杂着一些不和谐行为,“有的捕鸟,有的打鸟,有的在滩涂上丢弃垃圾,给前来补给的候鸟造成极大伤害。”刘杰看在眼里,一种对候鸟的保护欲油然而生。2018年,他加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委员会,同年组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联盟营口团队,针对停歇在营口湿地的展翅小精灵,开展“护飞行动”。

协会成立初期,刘杰与12名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开展巡护宣传工作。他们前往市内多个公共场所,给过往市民发放护飞宣传资料,讲解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与法律法规,“很多市民不知道候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类宣传可以让人们知道,观赏候鸟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适合拍摄“鸟浪”的时节,志愿者会守护在湿地浅滩附近,向摄影爱好者讲解拍摄候鸟的注意事项,“我们会劝阻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不要惊扰候鸟,像鸣笛、大声呼喊、用无人机拍摄等行为都会吓到候鸟。其实,让它们感到惊恐、四处乱飞的画面并不美好。”刘杰回忆说,听到劝阻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都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妥,随后立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护飞行动”有序开展,志愿者队伍日渐壮大。如今,营口团队的注册志愿者已达到80余人,年龄从20到60岁不等,他们来自社会各界,从事不同行业,都有一颗爱护候鸟的心,且积极付诸实际行动。“我们团队的志愿者都要经过培训,了解野生鸟类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以科学的角度给更多人讲解。”

为了给候鸟创造安全、清洁的补给环境,志愿者时常奔赴候鸟停歇地带捡拾垃圾。今年9月,刘杰带领志愿者团队在海岸线上捡拾了30余袋白色垃圾。“很多游客没有意识到,自己丢下的垃圾会给候鸟造成极大影响,维护停歇地环境是很重要的事情。”营口湿地是城市“生态名片”,志愿者开展的“护飞行动”无疑是在擦亮这张名片。刘杰说,没想到营口的“护飞行动”会被国家级杂志刊登,这是对这支志愿者团队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未来将会深入乡村,让更多人知道如何守护候鸟。”

本报记者 王瑞晗

来源 营口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