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40年“类型”变迁史·上篇|国剧类型·剧变#中,我们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剧40年里“类型”变迁轨迹:从无到有,从形成到日臻成熟。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 推动中国电视剧类型化发展的内因外因是什么?未来的类型趋势是哪些?这将是本篇文章的重点。

类型剧发展的“发动机”

审美迭代、平台助力、IP崛起

国产电视剧“题材化”和“类型化”并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众审美迭代的推动,也与整个剧集市场的制作、播出环境密切相关。

1、“城市化”带来的社会议题变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这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重心,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应的也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城市化的深入,无疑是中国电视剧类型化发展的一大动因,这体现在地域性乡村作品的日渐式微,以及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类型电视剧的产生和不断细化。

例如, 就现实生活题材剧而言, 因侧重点不同, 出现了题材到类型的分化与过渡, 包括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 (婚恋) 剧、情景喜剧等。

80年代和90年代,家庭伦理剧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到《最浪漫的事》里点滴温馨, 再到《你是我兄弟》里时代变迁带给主人公的命运变化,这些电视剧以都市生活为背景, 以人伦亲情作为世俗性的文化诉求, 充分表现人性善恶的矛盾对立。

到了21世纪以后,伦理冲突仍是主流,比如《我的前半生》中“阔太太”被出轨丈夫抛弃,《回家的诱惑》里原配的逆袭,《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也充满了女婿和丈母娘之间的冲突,《大丈夫》、《小丈夫》则聚焦了两种极端的恋爱模式。

不过随着“慢生活”逐渐被观众接受,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剧正能量的倡导也深入人心,家庭剧也纷纷从伦理矛盾转化为温暖治愈的路线,比如《都挺好》前半段家庭矛盾持续激化,结尾也转向了和解的治愈路线。《小欢喜》里虽然前半段有打打闹闹、如同打仗般的高三生活,但家长对孩子们的理解和真情以及孩子们彼此陪同成长、不离不弃的友谊也颇具治愈效果。

相对于家庭伦理剧, 都市情感 (婚恋) 剧将重点放在了都市青年男女的婚恋问题上, 并随着“城乡矛盾”、“凤凰男”、“裸婚”、“房奴”、“孩奴”“大龄剩女”“学区房”“相亲角”等热点概念和话题,都市情感剧被附加了更多时代的特征

从《过把瘾》到《牵手》《中国式离婚》, 从《夫妻那些事》中针对丁克家庭的讨论, 再到《裸婚》《断奶》中针对80后独生子女如何面对事业家庭的双重选择,以及到了这两年,反应都市女性职场和情感选择的“女子图鉴”系列和《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带给人们的巨大变化。

此外,城市化进程,让都市生活成为普遍体验,以展现室内生活为主的情景喜剧崛起,2000—2010年之间可以说是中国情景喜剧的黄金时期。

《我爱我家》(1993年)《东北一家人》(2001年)《炊事班的故事》(2002年)《闲人马大姐》(2002年)《家有儿女》(2005年)《地下交通站》(2006)《武林外传》(2006年)《爱情公寓》(2009年)、《屌丝男士》(2012年)《万万没想到》(2013年)《报告老板》(2014)《废柴兄弟》(2014年)……

这一连串的剧名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快乐源泉,也曾是屡创收视记录和口碑佳绩的剧种之一。然而这几年情景喜剧质量已远不及黄金时期的水平,这一方面与喜剧人才的匮乏有关,同时随着大制作、大明星的电视剧最受投资人青睐,电视台也更倾向于购买这样的电视剧,情景喜剧就随之衰落。

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流情绪和议题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产品,尤其剧集类型的变迁,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迭代息息相关。

2、视频网站齐头并进,类型化电视剧获得生根沃土

伴随着“一剧两星”政策的实施, 传统电视台的优质电视剧资源使用率下降明显, 网络播出平台的价值凸显, 越来越多电视剧选择互联网作为独播渠道, 以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回报。

在掌握了话语权之后,视频网站也在题材与类型上进行了更多探索,这让品质网剧不断涌现。

2014年, 被誉为中国“网络自制剧元年”。不同于传统电视剧题材受众的限制, 网络自制剧以受众为导向, 创作题材与类型更为细化, 进而衍生出仙侠奇幻类型网络剧、“穿越剧”、“宫斗剧”等几乎完全以网络文化为导向的电视剧创作趋势。

其中, 仙侠奇幻类型网络剧, 往往以架空历史和夸张的古代服饰博取观众关注, 讲述古代超自然力量的传说, 是当前***络剧相对最成熟的类型与题材, 例如《无心法师》系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九州·海上牧云记》等等, 都旨在展现充满奇幻色彩的奇观影像与仙侠故事。

“宫斗剧”以帝王后宫女性嫔妃们的“争宠”生活为主要故事情节, 2018年的现象级作品《后宫·如懿传》和《延禧攻略》, 选取同一历史时期乾隆皇帝为主要角色之一的后宫叙事, 但在其他关键女性角色与人物塑造方面却大相径庭, 几乎同时在电视台和网络视频播出平台上进行首播并相互竞争, 体现了“台网融合”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特征。

平台对于剧集类型的影响,更体现在基于平台用户,对某些类型的持续深耕和推动上,从而形成独特的用户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剧集类型化发展。

比如“剧场化”,正成为平台在垂类领域竞争的重要方式。在2013年,优酷和土豆就已分别推出阳光剧场及青春剧场,剧场运营以台网联动剧集为主;2020年三月,优酷推出宠爱剧场,女性受众占比近70%;同年五月,爱奇艺推出迷雾剧场,接连上线的两部高口碑作品《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擦亮了剧场化的招牌;6月1日,优酷推出悬疑剧场,并发布包括《冰雨火》《白色月光》《迷雾追踪》等多部剧集;爱奇艺与优酷在剧场化上,分别进行多赛道布局。

尤其2020年下半年,悬疑剧的井喷发展,除了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之外,无疑离不开平台“剧场化”模式的推动和保驾护航。

3、从传统小说到网络文学,IP改编影响深远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上,文学与影视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文学改编戏剧和影视早已有传统。与此同时,小说改编对于剧集类型的影响同样深远。

一方面,在早期,传统文学就已是影视剧的重要内容来源,并推动了相应的类型发展。如80年代,金庸IP改编的武侠片,《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刘德华陈玉莲版)等进入大陆,后来金庸、古龙等小说改编的武侠作品不断翻拍,撑起了武侠市场的大半壁江山。此外,琼瑶小说改编的言情剧,从《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庭院深深》到《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影响了一代人。

刘亦菲[娱乐影响力人物榜✨第62名]版小龙女

另一方面,自2015年IP概念兴起,网络文学开始代替传统文学,走上影视改编的舞台,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影视剧,其中类型化的特征和多元题材,对于影视剧的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这体现在扩充了剧集的类型,比如宫斗剧、仙侠剧、穿越剧等,均是以网络文学IP改编而兴起的剧集类型,此外,也形成了剧集市场的大投资、大明星的制作方式,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类型剧的发展。

关于类型小说与类型剧的双向驱动和赋能,烹小鲜在#“类型小说”与“类型剧”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再多赘述。

总之,剧集类型的发展和变迁,无论是从内容创作来说,还是盈利模式来看,几乎都离不开大环境和市场的变化,符合整个市场和观众需求的类型作品,更能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类型剧发展“破局”

融合、细分、反套路

我们研究类型剧,是因为类型剧有利于了解观众好恶, 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 有利于对所拍电视剧进行定位。

然而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类型化与模式化、同质化趋向相伴相生。家庭伦理剧中的“婚外情”与“婆媳斗”、都市青春剧中的“多角虐恋”与“高颜值偶像”、军旅剧中的“演习+爱情”套路、农村剧中的泛喜剧风格等,不仅成为各自必备的标准配置,还在某些剧作中走向了偏激和异化。

比如在2015年之后,随着《甄嬛传》《花千骨》《芈月传》《楚乔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影视剧火爆荧屏, “大女主戏”成为笼络女性观众的主力军。由此, 诸多打着“女性成长”旗号的影视剧实则为另类的“玛丽苏”式变体, 以此满足女性观众自我代入的沉浸式快感。

这种模式化的表现一而再、再而三,形成观众可以预见的套路, 也在不断复写的“女性的盛世”情形中强化凸显出“女性意识的匮乏”。

可见,当某种电视剧类型成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观众审美经验的成熟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观众更加渴望看到新异化和陌生化的故事,因此,在推动类型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新与破局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议题。

1、类型融合,“套路”中藏惊喜

艺术总是在突破中向前发展的。当题材的类型化创作走向成熟之后,寻求突破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创作题材的类型突破,一方面体现在融合方面

我们发现,当下热播的网剧都具备着多元类型杂糅的特点,如古装传奇剧《琅琊榜》既把相对严谨的历史逻辑作为叙事参照,又融入了武侠剧的江湖恩怨和绿林传奇;《以家人之名》以家庭为大背景,融入了青春情感线,轻松治愈的风格让整部剧无论是在“家庭剧”还是“青春剧”的分类中都独树一帜,家庭不止家人,青春不止爱情,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多了一重惊喜。

多种元素的融合,无疑丰富了类型剧的情节,增加了更多看点,不过在融合的过程中也要讲究逻辑和技巧,喧宾夺主也不可取。反面案例就包括近些年的职场类作品,“披着职场的外衣谈恋爱”被人们诟病久矣。爱情元素是万能灵药,类型剧在融合过程中,要先修炼好内功。

2、受众细分,实现“精准”打击

此外,如今越来越多的类型不断细化,针对的受众也更加精准。同样都是都市剧,又细分为玄幻爱情、商战金融、公路爱情等等;同样都是行业剧,又依托于谈判官、律师、无人机、投资等不同的行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小众。

此外,近几年,在言情作品中分化出的“甜宠剧”备受关注,满足女性“磕糖”之需。《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狐狸的夏天》《以你为名的青春》《人不彪悍枉少年》《我的恶魔少爷》等主打甜宠的作品都深受年轻观众喜爱。

就女性题材的剧来说,当下短视频兴起、社交网络发达,内容创作的“个体化”倾向逐渐明晰,创作主题上也更为细化,对标相应受众。如2020年暑期档《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群像式的女性题材剧进一步通过年龄造就的社会公题聚拢,以二十岁、三十岁等具体的年龄层布局女性题材,可以更精准地击中目标受众群体。

当下,用户圈层化显现明显,90后、00后兴趣、审美和习惯存在着巨大差异,面临的情感需求和社会议题也不尽相同,针对小众用户的内容,也是一种可以实现精准打击,同时破圈的方式之一。

结语

至此,关于国产类型剧的40发展和变迁,我们做了切片式梳理,题材和类型的变迁背后,是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的变迁,也是电视剧这一文艺产业,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可以预见的是,类型的更迭也还会继续,影视剧在寻找范式的过程中,避免被套路套住思路,二者博弈之间,类型作品不断向前推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