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十月份就要结束了~

这个月都发生了什么呢?羊先带同学们捋捋。

首先,就是十一长假了,当然像羊这样勇敢的打工人,假期也不能阻碍码字的热情!

假期刚结束不久,上海名媛就凭一系列“朴实节俭”的消费手段,原地红出圈——

从丝袜到性感男模,只有网友想不到,没有名媛们不能拼单的!拼夕夕看了也甘拜下风!

这阵子讨论度最广的,还是富二代爱豆·周震南被挖出原来出身老赖家庭。

正所谓一根藤上七个瓜,这事儿一时完不了。

这不,已经有法律大V扒出,周父疑似涉嫌卷入受hui案…

啧,瞅着这事儿是约闹越大了,不知当年炫过的富,会不会成为日后流下的泪。

这个月,各路女明星也像往常一样凭借着美貌轮番在热搜上露个头。

不拉不踩,从#杨幂表情管理#、#娜扎胸口蝴蝶结造型#、到#乔欣复古流光裙#等,漂亮姐姐们都独自美丽、好看到炸裂(感受下羊的求生欲)!

在互联网时代,越是可以给人精神、视觉等造成刺激的讯息,越容易引发讨论。

而偏向于那些正统、严肃的新闻,往往会湮没在信息洪流中。

比如,10月7日,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

两位出生于60s的女科学家——埃曼纽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Doudna),因“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卡彭蒂耶在获奖后对着媒体直言:

“社会上普遍认为女性对科学不感兴趣,这次获奖将给予更多年轻女性鼓励,证明女科学家可以用自己的研究改变世界。

这句话未免有些意味深长。

不知道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女生不擅长学习数理化”、“女孩子学什么计算机?男性更适合做程序员”···

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卡彭蒂耶对此一点也不陌生。

只不过,她把这些否定的声音都无视掉了。

在卡彭蒂耶和杜德纳之前,诺贝尔化学奖仅有5名女性获奖。

甚至纵观百年诺贝尔史(1901年至2019年间):有219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女性仅有12人;在213名物理学奖得主中,只有3名是女性。

对于很多女性科研人员来说,她们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取得的实际成果,如果换个男性身份,也许会获得更多实际认可。

比如玛丽·居里。

众所周知,居里夫人曾在1903年和丈夫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最初被提名的仅有她丈夫皮埃尔·居里,只不过居里先生坚持认为妻子的付出应该被承认,因此居里夫妇才能一同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居里夫人在生前常常因为女性的身份而遭受男性的质疑,在丈夫去世后不得不独自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科研界打拼,不得不面对周遭人的说教、甚至是diss。

不过和为核裂变提出了理论基础、被誉为“原子弹之母”的莉泽·迈特纳相比,有丈夫支持的居里夫人貌似又是幸运的。

莉泽·迈特纳曾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但始终未获奖。

△当时的普鲁士不允许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进入教堂和学生实验室,莉泽·迈特纳只能以“无薪客席”的身份在实验室里工作,甚至进出都只能走后门。

女性科学家为什么没男科学家多?

不是因为女人的智商不够,而是她们很难得到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机会,研究成果更容易被无视、甚至被剥夺。

很多关于迈特纳的资料上都附上这么一句注脚:

“她是一位需要重新被发现、需要被公正对待的伟大女性”。

△迈特纳(前排右一)与爱因斯坦(前排左二)。迈特纳至死争取和平利用核裂变,曾多次拒绝协助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不过,科学家虽然是有性别的,但科学是独立于男女身份之外的存在。

因此,今年和卡彭蒂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杜德纳,曾在得奖后对鼓励所有女性科研人员:

“科学认可、或是一些重大发现,是独立于男女身份之外的,这就是科学家,坚持做科学家。”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女性的激励,更是在向世界宣告:女性科学家取得的成果,不需要男性同行的认同。

科学,会给予她们最公证的评价。

必须承认,女性科研人员的掣肘太多,周遭人总是会关注些不是那么有必要的细节。

比如说站在领奖台上的卡彭蒂耶和杜德纳,大多数网友大都搞不懂她们到底做了怎样的贡献,更聚焦于她们漂不漂亮。

羊突然想到了被被称为“Wi-Fi之母”的海蒂·拉玛(Hedy Lamarr)——

拥有绝对的美貌,16岁登上大荧幕、18岁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全裸出镜、并表演xing高潮的女星,但也因此倍受争议,甚至惊动了教皇和希特勒;

在拍戏间隙,海蒂闲着没事儿发明了跳频技术(为CDMA、GPS、Wi-Fi等技术奠定了基础),那时的她年仅27岁。

然而由于海蒂是位貌美的艳星,她的发明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还被诬赖这一成果是她剽窃的…

后来,跳频技术被抹去了发明者的姓名,重新被研究。

1997年,当以CDMA为基础的通信技术开始走入大众生活时,学术圈才终于想起了海蒂·拉玛,尊称她为“CDMA之母”,那时她已经83岁高龄了。

2000年1月19日,海蒂·拉玛在睡梦中逝世,享年85岁。

在好莱坞,海蒂被美貌所累当了多年“花瓶”;

在科研界,她又被美貌所累、仿佛不配有姓名。

哪怕后来者认可了海蒂在技术领域的成就,但还是会用高颜值作为她的注脚。

好像海蒂被人记住的,除了美貌还是美貌。

当然,女性科研人员最大的阻碍还是家庭因素。

科研人员的黄金期大约在20~40岁,这个年龄段恰好涵盖了女性生育功能最活跃的时期。

与此同时,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女性,大都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

对于成功的女性科研人员而言,是否能兼顾好私生活,仿佛也是她们工作能力的范畴。

但是,正如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雏形的罗蒙诺索夫说的那样:

“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我要为科学而献身。”

“为科学而现身”还分男女吗?

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按照某些媒体对女性科研人员“事业家庭两不误”的要求,屠老师貌似不够达标。

屠老师和丈夫于1963年结婚,那时的她已经33岁了,哪怕在现在这个年代,也算是晚婚晚育。

1967年,39岁的屠老师临危受命,率领团队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因无暇照顾孩子,不得已将两个年幼的女儿送去寄养。

等到母女三人再次相见,已经是3年后的事情了,大女儿不愿意开口叫妈妈,小女儿甚至不认识自己的母亲。

作为我国中医药的代表人物,屠老师这大半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究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

很多人都知道屠老师与其团队研制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但并不清楚这代表着什么。

青蒿素是屠老师从中国传统中草药中寻找出的抗疟特效药,这意味着她为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中医推向世界。

在研发出青蒿素后,屠呦呦以身试药,测试不同剂量对人体的毒副反应,用以加速药品研发、尽快应用于临床。

自1999年,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品”目录之后,疟疾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整整被“腰斩”了50%,甚至某些国家彻底根除了这种疾病。

时至今日,青蒿素都是全球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除了了疟疾以外,还对肿瘤、红斑狼疮、白血病等病症有一定疗效。

不过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从青蒿素被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到屠老师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会间隔将近20年?

屠老师是个很低调的人,她醉心科研、默默耕耘,无暇顾及其他,没有给外界认识她的机会。

以至于,学术圈知道青蒿素,却不知主导研发出青蒿素的屠呦呦。

直到青蒿素被发现40年后,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路易斯和苏终于发现了屠呦呦,并把她的故事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终于,屠呦呦以84岁高龄,站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

BBC曾这样评价屠呦呦:

“如果用拯救了多少生命来衡量一个人有多伟大,那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虽人至暮年,屠老师的一双眼也没有丝毫浑浊,依然熠熠生光。

2019年,BBC发起“20事迹最伟大人物”票选,屠老师成功入围,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艾伦·图灵并列。

有意思的是,无论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还是今年拿到化学奖的卡彭蒂耶和杜德纳,她们投身科研领域,并不是为了拿诺贝尔奖。

哪怕人心天生是“偏”的,但科学总是最公道的,最终会给这些女性最公允的评价。

最后,引用《生活大爆炸》中Amy的那句台词作为结尾吧:

“女孩儿们,勇敢追梦吧,如果有人说你们不行,别听他们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