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花间派鼻祖,稍懂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说的温庭筠。这家伙从小就是天才,三岁就能吟诗作对,不知羡煞了多少人家父母。遗憾的是,他一生为才所累,怀才不遇。主要原因是他恃才傲物,不把权贵放在眼里,还写诗词讥讽。

温庭筠曾多次参加科考,但屡考不中,这更让他愤世嫉俗。他才思敏捷,有温八叉之称。这八叉,本来是说他八次叉手,即成八韵,诗也就写出来了。但是,后来有人据此推测温庭筠长得很丑,八叉也就变成了相貌丑陋的代名词了。

在温庭筠生活的年代,他的文名很大,跟李商隐齐名。但比李商隐放荡不羁,不受世俗约束,似乎看得更透。而实际上,在骨子里,他一样渴求功名,渴望有一天凭借过人才华治国平天下,只是,风雨飘摇的大唐,已经不能为他提供这样的平台了。

很多人都认为温庭筠放荡不羁,放弃了功名,其实根本不是,除了从他不断参加科举可以看出来外,他过五丈原写的一首诗,完全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只不过是借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刘禅的嘲讽间接表现而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温庭筠的这首《过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只读一遍,就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慷慨悲壮,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专写艳词的花间派鼻祖笔下。可见,温庭筠平常写的那些诗词,不过跟喝酒一样,用于麻醉自己罢了。这首,才是他真实思想的表现。

这首诗,前四句全部写景,最大的特点的跳跃性,首联写春,蜀汉大军压境,气势雄浑,兵锋直指长安。这是何等的气势!

颔联立马跳跃到了秋,函谷关西,鼓角齐鸣,却不想将星陨落在渭水之滨,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已然不再。

一联之中也是如此,第三句写白天,第四句就写到了夜。诗人选择了几组画面,写出了诸葛亮生前最后一百多天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悲壮。

诗的后四句全部议论,但不是空乏而论,而是由景引出,以历史事实为据。卧龙再忠心耿耿也白搭,统一的大业还是无法完成。只留下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从此,蜀国也只能任谯周这样的人摆布而亡国了。

这首诗,惋惜诸葛孔明大业未成,讥讽谯周刘禅的亡国,何尝又不是在写自己怀才不遇和晚唐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呢?

读到写诸葛亮的诗,我们总是会想到杜甫的《蜀相》,在写诸葛亮的咏史诗中,被公认为第一。但是,后世也有人不服,认为温庭筠的这首诗直追杜工部,我觉得真的可以比肩。

在杜甫的诗里,老臣是诸葛亮,是赞颂的对象,而在温庭筠的诗里,老臣变成了讥讽的对象。可以肯定,温庭筠在写这首诗之前,一定是熟读成诵杜甫的《蜀相》的。有这首诗在前,温庭筠还敢写,本身就表现了他的自负。

下面,我们也来一起欣赏一下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后便知,这两首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不少相同之处的,都是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与感叹,都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平生不得志的愤懑。

杜甫这首诗,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然变得沉郁。全诗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特别是最后两句,极易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无数英雄豪杰,因壮志难酬而悲愤地长吟这两句诗!

这两首咏怀诸葛亮的诗,我都非常喜欢,常常反复吟咏,有时竟然情难抑制,泪流满面。可见这两首诗的艺术感染力之强,有着撞击心扉的力量。

不知道朋友们对这两首诗有何见解?欢迎留言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