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實意同羣衆交朋友,生活上與羣衆走近,感情上與羣衆拉近,作風上與羣衆靠近,傾聽民聲,瞭解民意,體察民情,疏解民怨,排解民憂,把羣衆當成家人,把羣衆的事當成家事,帶着真心辦實事,帶着感情謀民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要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真正成爲羣衆的貼心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總書記的諄諄教誨讓我們再次深深感受,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密切聯繫羣衆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

對於共產黨人的這一根本宗旨與價值追求,毛澤東同志曾用中國化的語言,形象地將之稱爲“爲什麼人”的問題,他指出“爲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爲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產黨就是要奮鬥,就是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爲人民服務”。正因如此,我們黨才能獲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爲人民的主心骨。當年,將近10萬紅軍從於都集結出發,沒有走漏半點風聲,靠的就是30萬于都人民的共同守護。紅軍在於都河上架設浮橋時,羣衆拆下了自己家的門板、牀板送到了架橋現場,就是因爲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是這種爲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鑄就了水乳交融的黨羣“魚水情”。爲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告誡我們,即使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都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人最初的奮鬥理想,都不能迷失中國共產黨人最初的偉大夢想。

現在,有些地方羣衆在就業、教育、醫藥衛生、住房等方面存在一些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說到底還是幹部的羣衆觀點樹得不牢,不願、不敢、不會做羣衆工作,少數幹部缺乏羣衆工作經驗,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無法滿足新時代羣衆工作的實際需求。焦裕祿同志當年騎着一輛舊自行車,走遍蘭考120多個生產隊,帶頭行走在訪貧問苦、關心羣衆的第一線,帶頭工作在戰風沙、治鹽鹼的第一線。楊善洲老書記說,看着人民羣衆在受苦,我們安逸地坐在辦公大樓裏,你不覺得有愧嗎?黨員幹部要時刻把羣衆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對羣衆,不可半心半意,絕不能習慣於“臺上講、臺下聽”,要“身”入羣衆,真正縮短與羣衆的距離,拜人民爲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解剖麻雀,發現典型,真正把羣衆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羣衆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羣衆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要“情”入羣衆,堅持走羣衆路線,深入基層一線,真心實意同羣衆交朋友,生活上與羣衆走近,感情上與羣衆拉近,作風上與羣衆靠近,傾聽民聲,瞭解民意,體察民情,疏解民怨,排解民憂,把羣衆當成家人,把羣衆的事當成家事,帶着真心辦實事,帶着感情謀民利。不做半心半意的黨員幹部,要“心”入羣衆,懷着強烈的愛民、憂民、爲民、惠民之心,心裏始終裝着羣衆,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是不是有助於解決羣衆的難題,是不是有利於增進人民福祉,認真落實黨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小事”當作大事來辦,切實解決羣衆“急難愁盼”的問題,帶領羣衆艱苦奮鬥、勤勞致富,不斷增強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