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的兴盛,为古代济宁带来了繁荣,也为现在济宁丰富多彩的文化奠定了基础。济宁因为大运河在过去被誉为“江北小苏州”,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临河有一条与苏州城中相似的极具江南风韵的小巷——竹竿巷。

苏州小巷

其实古时候济宁人常说的竹竿巷,外地人听闻的竹竿巷往往都并不是竹竿巷,而是包括竹竿巷、纸坊街、汉石桥、纸店街、清平巷、打绳巷、永丰巷和大闸口河南街在内的这一大片临河区域,因为这里,便是从前济宁手工业最集中,商业最繁荣的地段。

竹竿巷

济宁是全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而济宁的大部分竹器作坊都扎根在竹竿巷。据传说,竹竿巷最初只是一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巷,零零散散住着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家。后来,一位自江南而来的竹器师傅路过竹竿巷,一眼便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便于此盖了房子,安家落户,还开了一个小竹器作坊。老师傅经营有道,没几年,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老师傅又为人善良,思想开放,为了让更多人丰衣足食,也为了自己的手艺能传承下去,他广招徒弟,扩大营业,将一手绝活倾囊相授。徒弟们学成之后,又自立门户,在小巷里开起属于自己的小店,也都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徒弟又收徒弟,一代接着一代,时间久了,原本一条普通的小巷,便成了一处专营竹器的大市场了,它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竹竿巷。竹竿巷在清末时已有37家竹器作坊,到民国时增至60余家,抗战前又发展到130多家,直到今天,竹竿巷依然是济宁竹器行业的大本营。

竹器

济宁并不种植竹子,竹竿巷的兴繁与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元朝开通运河之后,济宁成为了大码头,自浙江等地而来的南方商船便沿运河北上,大量毛竹、黄竹、斑竹等竹类被竹竿巷里的师傅们争相收购。每至春节后,竹竿巷内各家庭院都堆竹如山,场面相当壮观。而技艺精湛的竹器师傅们有了竹子,竹篙、竹笼、竹筐、竹篓、竹窗、竹门、竹桌、竹椅、竹床,甚至是供孩童玩乐的风筝、竹马...什么人间奇迹都能给创造出来。待赶工制作完成,济宁远近的父老乡亲、渔民、农夫、书生、官绅...都会急忙忙赶到小巷选购中意的竹器。白天的小巷车水马龙,夜晚的小巷火树银花,尽日皆是生机盎然,人山人海的盛景;加之竹竿巷建筑风格独特,颇具江南韵味,留下了“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的美誉蜚声九州600年,也让济宁有了“江北小苏州”的雅号。

竹竿巷

时至今日,坐落在太白路的竹竿巷及周围地区已然组建起了济宁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这条小巷的兴旺盛况,依旧还在延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