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愛過你!

——《親愛的麻洋街》

文丨舊故麻袋

國產影視劇很容易在題材上栽跟頭,職場商戰劇、家庭倫理劇、都市愛情劇……都是“踩坑”大戶,如今好不容易眼見着“懸疑推理劇”熬出了頭,結果“年代青春劇”又陷入了泥潭。

一部《風犬少年的天空》雖然結局讓人意難平,但整體表現還是非常突出的,有青春的悸動和疼痛,也有每個角色的歡樂與成長,而且從頭至尾都操着一口重慶話,代入感極強,年代感表現力也不俗,青春和懷舊這兩方面,《風犬少年》都爲接下來的青春劇做了很好的示範,我們不期待說要做到《請回答1988》那種地步,但起碼,這就是底線。

但不巧的是,《風犬少年的天空》剛結束不久,一部叫《親愛的麻洋街》就上線了,這次把懷舊地點焦聚到了廣州,可是這部劇最大的敗筆就是“年代不足,懷舊不足”。

爲啥?因爲不地道。說是發生在廣州麻洋街街裏鄉親的故事,但大家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有時候甚至還能聽得出是標準的北京口音,感情大家都是從北京移民到廣州的嗎?而且爲了貼合背景,演員們偶爾會操着一口塑料粵語在那裏交談,我估計廣州人看了都想打人。

反觀《風犬少年》裏,有不少重慶有名的小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嬌嬌家的重慶小面,讓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重慶風貌,而在《麻洋街》裏,我沒有見到廣州的特色小喫,而是見到了炸醬麪,雖然我地理學的不好,但也知道炸醬麪可是北方的絕活,這放在廣州不合適吧,所以這也許是編劇導演臆想出來的80年代的廣州,而不是大家想看到的80年代的廣州。

再看青春這部分的內容,私以爲會有驚喜,但沒想到劇情竟然朝着“疼痛青春文學”的方向去了,再一看,原來這部劇的原名不叫《親愛的麻洋街》,而是叫《我的青春愛過你》,突然就有了原諒它的理由,這要是用原名,我估計連打開第一集的勇氣都沒有。

劇情很簡單,講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廣州麻洋街上六個家庭的生活故事。主角很亮眼,女主是譚松韻,男主分別是許魏洲和牛駿峯。按理說,正常操作下,該劇不至於撲街。

譚松韻我們都很熟悉,青春劇裏的熟面孔了。之前和劉昊然搭檔,主演了豆瓣高分青春劇《最好的我們》;今年又和張新成、宋威龍搭檔,主演了口碑話題劇《以家人之名》。雖然譚松韻並不屬於“小花”陣營,但得益於娃娃臉的年輕態,演起青春劇來毫無違和感,但同一種角色演久了,就容易產生侷限性,而譚松韻的侷限性在《親愛的麻洋街》裏一覽無餘,駕馭這樣的學生角色,對於她來說是輕鬆的,拿捏起來也非常到位,但就是太熟悉這樣的角色了,所以很容易讓觀衆沒有驚喜感。

許魏洲和牛駿峯也算出演過不少青春偶像劇,青春感是不錯,也算是鮮肉裏面有演技的,但在《麻洋街》裏,角色太過於臉譜化,不飽滿不說,還是典型的“男主和女主糾纏不清,男二在一旁默默守候”的劇情,這套路韓劇早不用了,我們倒還是挺津津樂道的。

劇情上,因爲是一條街上的故事,很貼近曾經被我們奉爲神作的《請回答1988》,但兩者卻沒有任何的可比性,《麻洋街》想要成爲中國的《1988》,中間還差了大概100個《風犬少年》。劇情大多是青春劇裏的常規套路,不用動腦子都能看明白。《風犬少年》至少還有笑點有淚點吧,看完《麻洋街》後大概率就洗洗睡了,啥感覺沒有。

青春劇,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並不用參照什麼模板,我們有屬於自己的青春記憶,有屬於自己的青春印象,只要用心拍,用心寫,用心編,我相信我們能創造屬於我們的“青春神話”。

《麻洋街》不是青春劇“辣眼”的開始也不是青春劇“辣眼”的結束,但希望以後青春劇編劇和導演能正視“年代青春劇”,用心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青春”,而不是一味的挑戰我們觀衆的耐心和下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