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相声里经常听到相声演员尤其是逗哏说“相声讲究三分逗,七分捧”,对此捧哏也不表示反对,因此很多人就真的以为相声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了。

实际上,所谓相声“三分逗七分捧”在正常情况下只是逗哏的一种客气,相声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逗哏占比更高,而且逗哏占据绝对重要性,捧哏不是不重要,只是没有逗哏那么的重要。

理解这个答案很简单,你看看成名的相声演员里究竟是逗哏占比高还是捧哏占比高?相声历史上七位公认的大师(李德钖、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和马季),没有一位是捧哏演员,在相声艺术修为上和行业地位上不输七位大师的赵佩茹,名气就远不如逗哏大师们。

举一个例子,师胜杰先生,在从艺生涯里先后换过十来个搭档,除了最后的石富宽,之前的冯永志等人早就被大家遗忘了。

现在走红的相声演员里,不管是郭德纲还是苗阜,高晓攀还是陈印泉,即使网络时代捧哏出名渠道更多,但他们的捧哏(于谦、王声、尤宪超、侯振鹏)不论是名气还是其他方面还是PK不过逗哏,这就是现实。

最关键的是,在我们能听到的大多数相声作品里,除了个别子母哏的相声段子之外,大部分情况下包袱还是在逗哏那里,捧哏的话也很重要,但绝没有达到七成占比的程度,即使是子母哏也几乎只是对半。

那么,既然相声行业里所谓“三分逗七分捧”只是一种客气用词,为何还有这种说法存在并广为流传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行业历史渊源

近代相声脱胎于拆唱八角鼓,而在拆唱八角鼓里,正唱的那位一般来说相当于捧哏,歪唱逗笑的那位一般来说相当于逗哏,两人逗笑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歪唱的抓哏开玩笑,正唱的往他后脖子上打一下说一句类似“别挨骂了”这样的话。

而在拆唱八角鼓中,一般来说正唱的那位才是角儿,歪唱的那位地位不如正唱的高,换句话说当时的逗哏只是为捧哏服务的,而在表演内容上也是正唱比例远大于歪唱,因此所谓“三分逗七分捧”在历史渊源上是存在的。

2、相声学徒渊源

相声行业在技艺传授时是有循序渐进步骤流程的,当小徒弟已经能上台演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师父会首先送一程,也就是站在桌子里面为小徒弟捧哏控场。

这个过程对于大多数学徒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可以最大限度打消他们初登舞台的紧张感,同时师父的丰富经验和观众缘也可以有效规避表演过程中的一些纰漏。

那么,在师父为小徒弟捧哏的这个过程中,如果说“三分逗七分捧”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因为在很多时候确实捧哏更重要,一个包袱小徒弟直愣愣甩出去可能没效果,师父在捧哏位置上稍微加点料味道就不一样。比如你看德云社在以前的演出里,郭德纲就经常给小徒弟捧哏,有他在场,这场演出起码效果上不会差,这就叫扶上马送一程。

当然,在学徒初登台时站在桌子里面的也不一定光是师父,师叔和师兄也是经常有的,正因为大多数相声艺人都有过这种过程,所以“三分逗七分捧”也是在向师父、师叔和师兄表达尊敬。

3、好事不能一个人占全了

在相声行业历史上,一般来说捧哏都是逗哏混,具体来说就是逗哏是角儿,不管出去参加堂会是还进园子演出,东家结账都是给逗哏结,捧哏再从逗哏手里拿工资。

最典型的就是李德钖,他同时给三个捧哏马德禄、周德山和张德泉发工资,让他们随时待命,想用哪个用哪个。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逗哏捧哏的收入分成都是倾斜逗哏的,常见的有六四分成、七三分成,甚至八二分成也不是没有。只有个别情况,比如常宝堃赵佩茹,常宝霆白全福,侯宝林郭启儒,他们的捧哏都是特意请来的,所以按照刀切账也就是五五分成。

那么,既然大多数情况下逗哏收入要比捧哏高甚至高不少,再加上逗哏名气大同时在表演上还要经常占捧哏便宜(伦理哏和荤臭活什么的),这么多好事都让逗哏占了,为了平衡两人的关系,逗哏跟捧哏客气客气,说一句“三分逗七分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好事不能让逗哏全占了吧。

综上,因为有以上多种因素存在,所以在相声史上有“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已经成约定俗成了。捧哏是很重要,但绝没重要到要占七分的地步。

当然,笔者上文说了,逗哏比捧哏重要是在正常情况下,那么,是不是还有不正常的情况?

有啊,比如子母哏相声里,逗哏和捧哏重要性基本持平,还有上文说的师父给徒弟捧哏,老先生给小学徒捧哏,还有名气大的捧哏给名气小的逗哏捧哏等,在这些情况下,捧哏的重要性有时候就要大于逗哏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逗哏比捧哏重要,出名机会更多,挣钱也更多,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学相声主动选择捧哏呢?

其实也简单,就跟踢球一样,不可能大家都去踢前锋,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或者教练的安排去踢后卫,好后卫同样比蹩脚前锋更出名更赚钱,相声同理。

决定前途的有时候不是位置,而是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