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觀後感#

文/餘滄海

近日,由管虎、郭帆和路陽導演的戰爭片《金剛川》正在熱映。

票房首日破億,觀衆的反響也相當熱烈。甚至在某個電影平臺開局的時候,影片的評分一度高達9.4,比之此前賺足了很多觀衆眼淚的口碑鉅製《八佰》還要高出0.2分。

事實上,《金剛川》沒有盲目迎合大衆“全程高能爆燃”場景的需求,而是走出了一條屬於國產戰爭電影的新路。

影片雖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但並非完全還原,人物原型與歷史戰役也並不是一一對應。甚至跳脫這些,《金剛川》可以說是一個基於真實戰役所改編的新故事。

不過這其中,連長張振智的故事卻是真實存在的。

01《金剛川》的真實背景,離不開張振智連長及兵工團的堅守

影片的基調立足於1953年爆發的金城戰役,這場戰役也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個階段。

爲配合前線發起有利的進攻,志願軍的後勤部隊需要保證在前線軍隊在發起進攻前通過金剛川,從而爲前線及時補充戰鬥物資。

困難的是,金剛川常年水流湍急,如果不從橋上通過,單憑人力很難直接渡過這條河。而在戰事完全拉響之前,金剛川上原本完備的兩座車行橋和人行橋均已被炸燬。

面對即將全面拉開的攻堅戰,爲確保戰事補給充足,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因此而得到上級指令,命令其在金剛川重新架起一座承重橋,以確保後線物資運輸的通暢。

從命令發出到要戰事完全拉開,張振智僅僅只有8天的時間。

而在這短短的8天裏,張振智所要面對的,不僅僅只是橫空架起一座足以運輸後方補給的承重橋,還有美軍不斷的干擾與狂轟亂炸。

那個時候,美軍爲了阻止張振智的兵工團架橋,開啓了地毯式的轟炸模式,炸河、炸人,也炸周邊的森林。

令人拍手稱快的是,張振智利用美軍轟炸森林過後留下的樹木就地取材,直接將一些沒有被炸斷且還能承重的樹木用作建橋木料,帶領兵工團連趕7個日夜,終於趕在期限前完成了這座救命橋的搭建。

與此同時,在一衆兵工團志願軍爲此歡欣鼓舞的時刻,美軍也發現了這座可能影響戰事結果的關鍵木橋,並出動了24架次素有“黑寡婦”之稱、擁有巨大殺傷力的轟炸機,對這座剛建設完成的木橋發動了襲擊。

僅僅不過兩小時,在近千枚炸彈的轟炸下,金剛川上的橋樑再一次被損毀。無奈之下,張振智連長帶領整個兵工團志願軍,以血肉之軀抵抗美軍壓倒性的戰鬥力,先後7次補救已被損毀半數有餘的承重橋,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無可複製的神話。

電影《金剛川》的歷史背景就來源於此,而現實中張振智連長所做出的貢獻,也比電影更加動人。

02影片來源於金城一役,也不同於此役

影片中對應張振智連長的,是由魏晨所飾演的工兵連連長這一角色。但影片的重點不是突出連長,反而更多體現一衆志願軍們面對敵人的瘋狂轟炸,衆志成城、誓死保護這座橋不被敵方炸燬的頑強精神。

而事實上,根據史料對比,金剛川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遠遠不及北漢江。

因此在金城一役中,其實金剛川並非像影片所呈現的那樣,對戰爭結果起着唯一的、決定性的作用。而同時,爲了更多表現影片的衝突性與張力,《金剛川》也將當時史料背景上的承重橋改爲了人行橋;把美軍的絕對戰鬥力調整爲高射炮;志願軍後方部隊的作用也不是爲了單純的物資運輸,而是轉爲直接參戰。

由此可見,《金剛川》更多是取材於歷史而並非一比一還原。但電影的衝突設置,卻讓更多的平凡人物進入到我們的視線,得以讓觀衆用他們的視角,去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平凡英雄的偉大。

033位導演,2個月時間,完成了4個視角的影片呈現

和很多表現戰爭主題的電影甚至是電視劇不同,這一次由三位名導執導出品的獻禮片《金剛川》,並沒有萬衆期待的恢弘畫面,也沒有燃爆全場的大場面,而是通過相對簡陋且平凡的視線,瞄準“炮兵、步兵與工程兵”等三個小人物的身份和橋的視角,去講述同一件事。

坦白說,一部電影用這樣的敘事手法另闢蹊徑,很容易造成口碑的嚴重兩極分化。

但同樣,這種新奇的嘗試,在讓部分觀衆感到“陣痛”與“一時get不到很多爽點”的同時,也讓一些觀衆更多聚焦於每一個平凡的生命。因他們的選擇而選擇,爲他們的取捨而感嘆。

而非全知視角下的三段獨立故事互相穿插,既較好地展現了整場戰役的重點,也爲三位導演分別取景、同步拍攝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觀衆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導演們的拍攝時長與難度。

很多人可能也聽說過,因爲這部影片的整體完成周期非常短,從拍攝到完成後期製作,再到後續的上映,僅僅只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因而影片的最終呈現雖然的確存在諸多細節方面的小問題,如難以規避的鏡頭缺失以及後期製作上的稍顯倉促,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衆的觀看體驗。

三位導演用三個人物視角分別進行取景與故事銜接,既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快地完成了拍攝,又獨立而合理地塑造了幾個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

所以我們看得到班長劉浩在面對被迫下達的修橋任務時的不滿,也感受得到他爲戰友拿回勳章時的血氣方剛;我們看得到美軍飛行員身上桀驁不羈的莫名自信,也同樣能感受到他們對以血肉之軀頑強奮戰的志願軍們的態度轉變;我們既看得到班長關磊和排長張飛之間影響並不十分正面的小齟齬與“勢力”,也看得到隱藏在矛盾之下、屬於平凡人物的熱血與忠義。

04“橋”在影片中的意向,通過血肉之軀得到了昇華

影片的最後一個部分,是屬於“橋”的章節。橋,既是志願軍拼死也要修補的橋,也是生命之橋。

對很多觀衆而言,美軍轟炸機肆虐過後的震撼,可能比不上最終仍還活着的志願軍用身體撐起橋面,以堂堂血肉之軀供給大部隊迅速通過金剛川的畫面來得更爲強烈。

而這,就是名副其實的“金剛川”。

一個個來不及被載入史冊的名字,也因此永遠停留在這裏。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或是籍籍無名,或是功勳卓著,都爲了共同鋪就這座人行橋、完成他們的使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從影片的章節分佈來看,最後部分的“橋”更像是整部電影的核心。

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橋,卻因爲承載着兵工團志願軍們的最後希望而變得意義非凡。在不同人物的視角交疊及穿插下,橋也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可以說,金剛川的這座橋不僅代表了一場悲壯的戰役,代表了志願軍們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還見證了一個時代。

在真實的戰場上,志願軍工兵們架設完全的雖然並不只有金剛川上的這一座橋,但金剛川這座橋之於整場戰爭的勝利,卻有着非凡的意義。

05《金剛川》的意義,在於紀念爲戰爭而付出生命的所有英雄

因爲時間的倉促,從電影製作層面來看,確實還有諸多遺憾的《金剛川》雖然談不上完美,也無法得到所有人的肯定與理解,但卻實實在在地刻畫了一個個普通人在戰亂頻發的年代,通過自己的一次次選擇而成長爲一代英雄的人物影像。

在歷史無法完整還原的當代,戰爭片的出現依然足以讓我們透過小小的一角得以窺見戰爭時期的英雄人物。

他們之中的更多人,或許並未來得及被載入史冊,而那些被雕刻在紀念碑上的名字,也能通過影片的層層推進變得生動起來。他們有血有肉,有自己的脾氣,也有民族的血性,他們不再是距離我們過於遙遠、一頁頁翻過而無波無瀾的文字符號。

而影片《金剛川》的意義,就在於紀念。

所有那些留名青史的名字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我想,《金剛川》的真正意圖,大概也還在於通過聚焦這羣原本普通的小人物,從而感受衆多尋常志願軍眼中的冰冷戰爭。而那些爲國捐軀的英雄,不論頭銜大小,是老是少,都值得被所有人銘記。

比起歌頌和平,這一次,我更想爲這些無名英雄送去最高的禮讚。這一次,我們不歌頌贏家,只緬懷那些所有爲和平事業付諸生命的、已知名和不知名的平民英雄。

英雄烈骨,剛川共度,是謂家國歸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