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前兩天,十點君剛推完正在熱映的《金剛川》。

評論區致敬先烈的聲音,此起彼伏。

只翻上兩篇,我便已紅了眼眶。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

回首這一段值得每個國人銘記的過去,

它從不會因歲月更迭而有絲毫的褪色。

因爲,我們都十分清楚——

那些不懼犧牲、同仇敵愾的愛國精神常照和平年代。

並且,它將永遠鮮明如今天,

永遠熱烈如那心懷祖國的中華兒女生命中的每一天。

20世紀50年代初,朝鮮戰爭爆發。

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

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

就這樣,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奔赴戰場。

丈夫許國,不必相送。

一晃眼,已經過了70年光景。

當我坐在電影院裏,

安靜地看完這一部滿載愛國志士熱忱的紀實影片時,

淚水早已擁堵在我的胸口。

我很想說些什麼,哽咽卻先於言語到來。

這部名爲《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的電影,是一部文獻紀錄片

它保存了非常珍貴的影像,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

在商業模式固化的電影市場中,能有這樣一部的文獻紀錄片登陸影院,其實十分難得

值得一提的是,爲了更好地呈現出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的內蘊,本片還專門邀請到“五料影帝”張涵予來進行解說配音。

當影片中的膠片被緩緩捲動着,保家衛國的戰役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像這樣令人肅然起敬的視聽體驗,並非手機上那一方小小的屏幕可堪替代。

而這種致敬英雄的儀式感,以及令人無比震撼的沉浸感,也不是任何一部非紀實影片可以提供的。

本片首次獨家披露抗美援朝真實影像,並將中美朝韓四國珍貴戰場紀實畫面修復重現

這讓我們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真實戰場中炮火連天的喧囂,也感受到每一位戰士在危機四伏的戰場上依然昂首挺進的無畏和決心。

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家,有父母,卻還是在國家最需要他們的時候義無反顧奔赴戰場,卻也還是選擇把自己最好的青春永遠地封存在那段歷史裏。

在片子中,50年代中美朝韓四國紀錄片中的原聲彷彿呼喚着那段遙遠的記憶,只消附耳聆聽,便能輕易捕捉到影片環境音中充斥着的轟鳴聲。

一槍一炮彷彿近在眼前,每一幀都是無法言說的震撼。

而此刻,我們便能在舊時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解讀中找到一種共鳴,找到一種屬於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家國驕傲。

當已過耄耋之年的老兵親口訴說戰爭所帶給他們的真實體驗時,縱然年華已逝,他們的眼中依然會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因爲他們這一輩子能遇上幾個有過命交情的戰友、能擁有一次報效祖國的經歷,已經值了。

猶記得,片中提到了一支抗美援朝攝影隊。

時任攝影師的盛玉增,現年已是90歲的暮年老人。

當他被問起那段艱辛的過往時,

那些難忘的畫面又一一浮現在眼前。

他說:“楊序忠死在飛機的火箭炮,我就去換楊序忠的……很難受,前兩天大家還在一起活蹦亂跳的,這就不在了……”

老人樸實的語言牽動着我的心,他用手指輕輕點着老舊的黑白照片,慢慢地摩挲着那些已故的士兵的臉。

那時雖然艱苦,但照片中的他們還是正當年。

在變幻莫測的戰場上,

盛玉增老人甚至來不及爲故去的生命悲慟。

只能咬緊牙關,守好戰友的那一班崗。

現年91歲的王瑜本,也是抗美援朝攝影隊中的一員。

老人家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時,說道:“朝鮮戰爭和國內戰爭不一樣,那敵人的飛機厲害着呢,貼着樹梢飛。那飛行員,咱們在下面都能看得見。”

當提到新加入的隊員時,老人家來了精氣神:“只有兩個新人不行,我就說,我留下。所以,這搞攝影的在前線,真是挺危險的。”

可即便生存環境危機四伏,當老人再提到這段過去時,眼中仍舊閃爍着光輝。

時任抗美援朝攝影隊翻譯的李永傑

如今的年齡也已經80有餘了。

在接受採訪時,他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內容,並用消瘦蒼老的手掌興致勃勃地比劃着。

他翻開相冊笑着說:“這是我穿着志願軍的衣服,這是朝鮮阿瑪尼。”

偶爾再蹦出一句朝鮮語,老人家笑得憨態可掬。

當聊到一次與彭德懷司令意外會面的經歷時,

老人的臉上突然展開了笑顏——

彭司令問他:“幾歲了?”

時年只有14歲的李永傑報上了年齡。

彭司令又問:“你怕不怕美國飛機?”

他勇敢地回答:“不怕!”

正是因爲有這樣忠勇的抗美援朝攝影隊戰地記者們,我們才能機會目睹這段歷史的艱辛,才能見證這次戰爭的勝利,才能更加理解新生活的來之不易。

這些日子,有太多關於抗美援朝的感人事蹟浮現——

比如,重傷不下火線的老兵;

再比如,忘卻家人卻依然心繫抗美援朝的戰士。

評論區向老人家致敬的回覆已經排成長龍。

他們就是實至名歸的最可愛的人

從片裏到片外,那些寶貴的回憶一年也說不完。

但本片的導演郝蘊選擇用紀錄片的方式將它們記錄下來。

因爲,她清楚地知道——

儘管很多爲本片提供珍貴素材的攝影師已經離開人世,但他們的生命早已融入到了電影當中。

比如,片中一位名叫王忠禮的老戰士,

在接受採訪後不久便與世長辭。

而他對抗美援朝的那些難忘記憶,也將會被永遠地保留在電影裏。

如你所見,正是因爲這部紀錄片中儲存了太多不可複製的影像資料,才讓它的出現更顯得彌足珍貴。

因爲,它承載的不只是共和國的歷史,也是每一輩人應當代代相傳的記憶。

中華之難,雖未及己身猶不敢忘。

與其對子女口耳相傳,不如讓他獨立在這部紀實影片中尋找答案,讓他切實地感受到這份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

或許,從來不是紀錄片需要尋找它的觀衆。

而是我們,永遠都需要紀錄片——

幫我們記住一段段歷史,

留存一個屬於我們共同的家國記憶

當抗美援朝的老戰士哽咽着唱起志願軍戰歌,

我彷彿看到——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

英雄們前赴後繼的身影。

火光連天,硝煙瀰漫。

身爲一連之長的楊根思,捨生取義,

毫不猶豫地抱着炸藥包與敵方同歸於盡。

戰士邱少雲爲了不暴露潛伏部隊,

縱使烈火在灼傷他的肌膚,

他卻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忍耐着,一聲不吭。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拋灑着沸騰熱血;

他們更用血肉之軀鑄就了鐵壁銅牆。

如此這般無畏壯舉,我輩沒齒難忘

該當鐫刻我心,時時省察自己,或鞭撻或勉勵。

而在我們回顧這段轟轟烈烈的經歷時——

應當以史爲鏡,照出國之風骨;

以不屈的意志,鍛造民族血性。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寫到這裏,

十點君滾燙的熱淚早已盈滿眼眶。

因爲,這段珍貴的影像資料真切地展現出了——

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

這既代表了我們泱泱大國的眼界和格局,

也是每一箇中華兒女融在骨血裏的底氣。

而抗美援朝的精神,

任憑千帆過盡,永遠歷久彌新。

我堅信——

這段不朽的歷史,

可與日月同輝,

可鑑山河無恙,

歲歲年年終不忘。

【在看】,

爲英雄們的青春熱血,

更爲每一個當時少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