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十七 三劍客

題圖/大唐 三劍客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異國的土地上與大洋彼岸的強大對手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一戰揚威,穩定家園半世紀,百年雪恥,並震懾對手數十年。

今天,讓我們搭乘時間的列車,通過一幅幅漫畫重新翻開歷史那厚重的篇章,踏回70年前那片戰火紛飛的戰場……

司務長是半個指導員。《溫井》開篇首圖即用一句“離溫井不遠了,一會讓鐵勺子給大夥兒喫頓好的!”拉開序幕。

對於夜晚行軍的官兵來說,沒有什麼比一頓熱飯更能鼓舞士氣。戰士們聽聞,又使勁加快了行進的腳步。天寒地凍,確實是要喫飽!

那一邊,一場不期而遇的戰鬥正伺機待發。只是交戰對手,彼時什麼也無法預料,還按部就班地在各自的軌跡上,保持着既定的路線。

時間拉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118師的官兵,正奉命祕密入朝。他們快速低聲地行走在通往溫井地區的道路上。夜以繼日不敢耽誤,希望能儘快到達指定地點,好完成下一步任務。

殊不知,戰爭的序幕已徐徐拉起。

就在4個月前,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1950年10月7日,以美軍爲主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迅速北進,兵峯直指朝鮮。指揮官麥克阿瑟揚言要在感恩節前結束朝鮮戰爭。

但他真的想錯了。美軍於仁川登陸後,中國政府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從朝鮮半島所處位置來看,在遼寧東部,像一把匕首從長白山直插海中,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戰略地位:既是指向日本的一把匕首,又是進入中國內陸的跳板。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時年,應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請求,1950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舉行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終於作出了出兵援朝的戰略決策。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被改編爲中國人民志願軍,爲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積極開始臨戰準備,彭德懷被任命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950年10月13日,毛澤東就志願軍入朝作戰再次指示,志願軍入朝後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南朝鮮軍,我軍對付南朝鮮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待6個月後收到蘇聯給我們的炮火及坦克裝備,訓練完畢後即可攻擊美軍。

第二天,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赴東北召開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分析入朝作戰的優劣利弊,提出“根據敵情和地形條件,過去我們在國內所採用的運動戰,大踏步地前進和大踏步地後退,不一定適合於朝鮮戰場。因爲朝鮮地面狹小,敵人暫時還佔某些優勢,所以要採取陣地戰和運動戰相配合。”同天,毛澤東又明確提出設想:在朝鮮的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以南地區,構築兩至三道防禦陣線,建立縱深防禦陣地,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分割殲滅;如敵守在平壤、元山不北進,我也不主動進攻。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按預定計劃向朝鮮境內開進,部隊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他們率先從輯安(今集安市)渡鴨綠江入朝作戰。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118師也於19日舉行出征誓師大會,並於當晚開始祕密渡過鴨綠江,向龜城、泰川、球場、德川、五老裏一線開進,奔赴抗美援朝戰場。

《溫井》提到的,就是上面所指的這個師。

故事由此展開。

當時第13兵團司令部向所屬各部下達入朝作戰命令,明確了作戰方針,命令指出:“戰役指導方針是以積極防禦,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以反擊、襲擊、伏擊來殲滅與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命令還分析了部隊開進中可能遇到的敵情狀況,要求各部隊以戰鬥姿態前進,隨時準備在開進中與敵作戰。

不得不說我們的作戰方針十分貼合當時的戰場實際,“隨時準備在開進中與敵作戰”這一句話馬上就被應驗了。

“聯合國軍”佔領平壤後,隨即以機械化部隊全速向中朝邊境推進。由於敵人前進迅速,已越過了我預定設防的部分地區,志願軍已不可能按計劃先敵到達預定地區組織防禦。鑑於此時敵人還未發覺志願軍已入朝參戰,繼續分兵冒進,出現了利於我運動中各個殲敵的難得機會。

《溫井》對此亦有巧妙呼應。

1950年10月23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回電中分析了朝鮮戰場形勢,在電文中肯定了彭德懷提出的第一次戰役的作戰方針。這份電報爲志願軍確定了實行運動戰的方針,並明確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的總方針是:“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

漫畫中的118師,爲防止敵人空襲,晝伏夜行,停止無線電收發報。10月24日晚,他們通過朝鮮北鎮郡以西的大榆洞時,從上級獲知敵軍一部正撲來。部隊研究了作戰部署,命令所屬各團在25日4時前佔領陣地,準備打一個預期遭遇戰。

由於朝鮮半島北部的狼林山脈所隔,朝鮮北部天然形成東西兩線,而且交通阻絕,大兵團更是難以逾越,只有到山脈的南北麓東西線才能融匯。21日,這時志願軍決心改防禦作戰爲運動戰,充分發揮我軍長處,在運動中圍殲敵軍。

關於溫井,有必要介紹一下:這是位於清川江下游河谷的一個戰略要地,其西南方向1.5公里處是雲山,東面的熙川是韓軍第6師隸屬的第2軍的駐地,而北面經過兩水洞之後到達古場洞,距離鴨綠江約80公里。從溫井向北到古場洞之間有一條公路,這樣一來,溫井就成了從南方通往鴨綠江畔的重要關口,是一個戰略要地和交通關卡。當韓軍第6師第2團第3營到達兩水洞之時,迎面碰上了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的偵察連。這種地勢令韓軍的調動大受阻礙,對中國人民志願軍而言卻是個實施伏擊戰的理想地點。

既然韓軍已先我抵達溫井,而且尚未了解我方情況,118師指揮部當機立斷,決定以前衛354團在此公路設伏,其餘各團向兩水洞、溫井集結。在溫井方向,韓6師先頭7團未遭志願軍打擊,從四十軍側翼與志願軍擦肩而過,繼續向楚山進犯,當日進至距離楚山30公里的古場。然而跟在其後的向碧潼進犯的韓2團的來路正指向志願軍的伏擊圈。25日,韓2團以3營加強一個炮兵連爲先頭向北鎮開進,當韓軍的車輛縱隊進入兩水洞的隘路時(溫井以西13公里),立即受到來自志願軍前方和左右高地的猛烈射擊。志願軍用的還是拿手的攔頭、截尾、斬腰戰法。

10月24日晚,韓軍第6師已經從熙川向西開進,其序列下的第2團佔據了溫井。由於當時聯合國軍並沒有察覺到志願軍已經入朝參戰,而且認爲朝鮮人民軍已經潰不成軍,無力發起反抗,所以韓軍第2團先頭部隊——第3營孤軍冒進,繼續從溫井北上,抵達溫井北面的兩水洞地區。

10月25日上午,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於溫井西北兩水洞地區設伏,韓軍第6師2團3營和1個炮兵中隊闖入伏擊圈。韓軍由於多日沒遭到抵抗,擺出了一個十分荒唐的行軍隊形。當敵人全部進入伏擊圈後,118師伏擊部隊一齊開火,迫擊炮手一炮打掉韓軍壓尾卡車,堵死敵人退路,我軍以攔頭、截尾、斬腰的戰法僅用20分鐘就將敵人全殲。此仗,斃敵325人,俘敵161人,繳獲汽車38輛,火炮12門。斃俘美軍顧問各一名。

在這場“遭遇戰”裏,有兩個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一個是鄧嶽,一個是劉振華。兩人是軍政主官搭檔。先說鄧嶽,當時他擔任志願軍118師師長,此前參加過紅軍長征、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是我軍一位優秀而年輕的軍事將領。率軍入朝後,在大榆洞地區。先到達的彭老總根據戰場形勢,給鄧嶽下令:第118師向溫井突進,迅速佔領溫井以北的有利地形,然後隱蔽起來,擺下一個口袋陣,等敵人鑽進來之後,狠狠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掩護各部隊集結展開。

彭老總還明確地告訴鄧嶽,這是志願軍出國第一仗,你們師是打頭陣的,看看你們行不行。隨後鄧嶽立即率領部隊迎着炮聲朝東南的溫井方向跑步前進,進入戰爭。最後,敵人第3營損失慘重,殘餘部隊逃回到了溫井……但這沒有讓敵人提高警惕,仍認爲遇到的是朝鮮人民軍,而不是已經入朝作戰的志願軍。

再說劉振華。劉振華任118師政治部主任,他赴抗美援朝戰場的時候只有28歲。據他回憶,10月25日10時,354團團長褚傳禹來電話報告,敵人一個營和一個炮兵中隊已進入埋伏圈。於是,師長鄧嶽命令部隊馬上出擊。

抗美援朝首戰告捷,全師官兵歡欣鼓舞,當夜又同兄弟部隊乘勝消滅了溫井之敵。118師榮獲志願軍司令部通令嘉獎。這場戰役被稱爲溫井戰鬥,是志願軍入朝第一戰,和同於10月25日上午爆發的雲山戰鬥,一併揭開了中國入朝參戰的序幕。1951年,經黨中央和毛主席批准,把1950年10月25日作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第40軍被稱爲“鐵軍”,第118師被稱爲“暴風雨部隊”。

此役,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英勇奮戰12天,共殲滅“聯合國軍”1.5萬餘人,粉碎了“聯合國軍”感恩節以前佔領全朝鮮的企圖,並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獲得初戰勝利,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聯合國軍”的經驗,爲爾後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溫井首戰告捷!但這只是聯合國軍噩耗的開始!

《溫井》漫畫作品中對我軍經典作戰理念與戰法也有提及。其中有一句臺詞說道:“打美國人有打美國人的方法,繼續誘敵深入”。這裏其實已經暗含我們的作戰原則,就是對待不同的敵人,要有不一樣的方法。而貫穿全篇漫畫的“兵不厭詐”“誘敵深入”等戰術也屢試不爽。結果與末圖彼此呼應:“敵人上鉤了……”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