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週傑因爲各種原因被迫淡出娛樂圈,選擇回鄉成爲種植大戶時,80、90後的觀衆或許會對他心生惋惜,畢竟,他的演技是得到大衆認可的。

一個優秀演員能夠在短時間內成就一個經典角色,已經很不容易了,而周杰卻在兩年內,同時塑造出了兩個不同風格的經典角色,一個就是1998年播出的《還珠格格》裏的爾康,另一個就是2000年播出的《少年包青天》裏的包拯。

對於當下的00後來說,這兩個角色可能有點遙遠,但是,對於那時候的觀衆來說,無論是這兩個角色,還是這兩部電視劇,都是記憶裏無法抹去的經典作品。

最近重溫了《少年包青天》系列作品,總覺得後兩部始終無法超越第一部。

周杰飾演的包拯相對於陸毅和鄧超來說,多了幾分天然的靈性,雖然,我們無法考證歷史上年輕時的包拯究竟怎樣,但當週傑的黑臉帶着額頭上的月牙一出場,在觀衆心中,年輕時的包拯就已然被定型成了這個樣子。

角色的塑造離不開演員的鑽研,頂着爾康身份的周杰,在2000年,也就是《還珠格格》首播兩年後,再次塑造了與爾康形象完全不同的包拯,並且成功掀起當年的收視狂潮,實屬難得,而《少年包青天》這部劇,也就成爲了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是非難辨,善惡難分,初出茅廬,卻能爲真相持之以恆,這是貫穿這部劇的主要核心。

說實話,當初看包拯懟龐太師,審問皇后,甚至不惜對抗皇上,也要查明真相,我當時的心情很是暢快,尤其是在第一部中最後狸貓換太子的案子中,包拯先是被秀珠誤導審問八賢王,而後又被八賢王誤導判處八賢王死刑,後來再被龐太師要挾放棄追查,當最終牽出太后和皇上時,依舊沒有放棄道出真相的機會,包拯也就成爲了我當時想要學習的榜樣。

但如今二十年過去了,再回頭去看看這個驚心動魄的案子,尤其是,當包拯冷靜地問皇上“假如六子有智慧有勇氣,那麼,你還願意讓位嗎?”皇上皺眉不語,包拯躬身拜別。

此刻,這已不再是君臣之間的平常對白,而是生死一線的精神考驗。

試想一下,如果放在如今的現實社會中,有哪個人敢賭上前途,甚至是生命,去要一個所謂的真相呢?答案恐怕是寥寥無幾。利益的誘惑或是權力的恐嚇,早已讓人心變得怯懦,人性變得貪婪,而包拯這樣的人,也就無法重新在現實中出現。

所以,我常常在想,爲什麼我會如此喜歡這部電視劇。

終於我明白了,這部電視劇代表着我年少時曾有過的理想,那種理想,就是可以有幾個生死之交,就像任泉飾演的公孫策和釋小龍飾演的展昭,無論前方多少坎坷,從來都對包拯不離不棄。還有就是保持對於信念的堅守,就像無論最後真相多麼殘酷,犯罪就是犯罪,無論罪犯背後勢力多麼雄厚,或是身世多麼悽慘,真相永遠都是真相。

詼諧幽默,緊張刺激,愛恨情仇,大是大非,這是這部劇的主要風格和敘事脈絡。

從第一集的小試牛刀開始,周杰飾演的包拯算是正式出場了,而公孫策剛開始對於他的態度,則是不屑,畢竟一山難容二虎。可之後公孫策對於包拯態度的改觀,則全然來自包拯人格魅力的吸引。

大概,文人都有個通病,恃才傲物,但他們也有個優點,愛才如命。所以,即便包拯在琴棋書畫上比不上公孫策,但在破案上卻高於公孫策,兩人最後的聯手也就成爲必然。

整部劇最好的一點,就是將幽默和懸疑相結合,既可以讓每個案子不侷限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又可以在重要關鍵點利用幽默情節作爲調節和過渡。

比如,整部劇中最最恐怖的隱逸村之祕,暴雨梨花針地使用和利用乾屍移動製造假象,這都是推動案件的關鍵證據,而在包拯辦案的過程中,如果純粹的恐怖到底,難免會引起觀衆的心理不適,所以,其中便添加進去了很多搞笑的橋段,這樣也就起到了緩衝的效果。

當然,點到爲止的情感戲也沒有喧賓奪主,拋開瑪麗蘇的狗血劇情,楚楚和包拯的若即若離,龐飛燕和公孫策的嬉笑怒罵,都在給這部劇進行適當的點綴。這四個人的情感,貌似一直處在相敬如賓的狀態,既沒有點破,也沒有拆散,而楚楚每次不經意間的話,也都會成爲包拯破案的關鍵,這種人物關係的處理,恰到好處。

最爲精妙的,就是每次真相背後隱藏着的悲劇。

雖然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是,這部劇卻很好地做到了細究可憐之人爲何成爲可恨之人的原因,它在追查真相,但更在觀察人性。善惡總在一瞬間,這裏已然不再是是非對錯的討論,更多的是關於人性的探討,然後發出這樣一個感嘆,爲什麼所有的罪惡,都要在事情發生後才能醒悟?爲什麼心存善念的人們,不能一直堅守初心?

電視劇沒有給出答案,但是,卻能夠在每個案子罪犯悔悟的時候,給予熒幕外的觀衆一個思考的空間。包拯在懲惡揚善,觀衆在思考大是大非,懸疑只是過程,真相只是結果,思考纔是目的。

再來說說,爲什麼《少年包青天》的第一部,要遠遠好於後面的兩部續集呢?

首先在敘事節奏上,續集不如前作緊湊,環環相扣中對於真相的追逐,第一部永遠都在一條平行線上推進。觀衆能夠跟得上節奏,也能夠跳出旁觀者的角度,進入到參與者角度進行思考。

而第二部和第三部,明顯都在爲了如何隱藏真相而絞盡腦汁,這樣,很容易忽略掉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關於案件發生背景和緣由的設計,只有擁有足夠合理的發生背景和緣由,才能激起觀衆的情感共鳴,倘若失去這種與觀衆情感的互動,則只會陷入自嗨而變得索然無味。

其次就是敘事風格上,陸毅版本的過於嚴肅,鄧超版本的過於恐怖。

如果沒猜錯,陸毅版本中的包拯,似乎失去了第一部自帶的幽默風格,從頭到尾滿臉的嚴肅,好像誰欠了他錢似的。而鄧超版本中的包拯,倒是更加傾向於搞笑成分,可是,案件的設計,卻一直朝着恐怖方向發展,很多詭異的氣氛,並不是爲了案件作鋪墊,而是爲了給觀衆製造一種壓抑的氛圍,自然,也就喪失了突出包拯成長這一潛在的主題。

大概,周杰飾演的包拯代表理想,陸毅飾演的包拯代表理想和現實的割裂,而鄧超飾演的包拯則代表現實。

從第一部到第三部,包拯的成長是依次遞進的關係,所以,我們纔會覺得,續集遠遠不如前作。畢竟,很多人還是喜歡在電視中看到理想,因爲現實中的我們早已遍體鱗傷,總希望在電視劇中找一些安慰,正好,周杰飾演的包拯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彌補了觀衆現實中的缺憾。

從2000年的第一部,到2001年的第二部,再到2006年的第三部,《少年包青天》似乎已然成爲了曾經經典電視劇的代表,即便它也陷入到了抄襲的風波里,但我總希望這個系列能夠一直延續下去,就像我希望《鐵齒銅牙紀曉嵐》能夠一直延續下去一樣,不爲別的,就因爲現在的電視劇真的沒法看了。

經典永遠都不會過時,即便過去二十年,依舊會散發其獨有的光彩,尤其是在當下爛片橫行的年代,我無比懷念過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