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誰出名更早,那顯然得是馮玉祥。馮玉祥起初是淮軍,後來又加入了袁世凱的北洋軍。在這裏他遇到了一輩子的貴人陸建章,還成爲了他的內侄女婿,得到了陸的提拔和幫助。

馮玉祥的另一個轉折就是接任山西督軍後,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他的部隊被稱爲“西北軍”。

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馮玉祥率部倒戈,控制了北京城,發動了北京政變,把總統曹錕給攆了下來。但由於實力不濟,他被排擠出北京,甚至被逼出國考察。

北伐開始後,馮玉祥回國了,重組西北軍,開始配合北伐。北伐軍伐時期國民革命軍有四個集團軍,分別是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和桂系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

可見,當時馮玉祥所領導的西北軍,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支勢力,和李宗仁不相上下。

然而,隨後的發展,馮玉祥和李宗仁卻相差太大。李宗仁起起伏伏一直做到了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先不說這個副總統和代總統有沒有實權,光是這個名字也夠雷人的啦。

而桂系的另一位白崇禧,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還擔任過中華民國國防部長。這個官職也是位高權重了吧。

況且,這兩位以及領導的桂系,讓蔣介石一度頭疼不已。

那麼,馮玉祥的西北軍並不弱,爲什麼他卻沒有到李宗仁那個級別?

中原大戰的時候,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曾一起對付蔣介石。不過失敗後,李宗仁逃往了香港,而馮玉祥直接隱居了。然而西北軍和桂系不太一樣。西北軍在中原大戰中被徹底瓦解了,此失去了與蔣對抗的實力。

其實說來原因也很簡單。

馮玉祥在發展過程中,速度太快,其中大部分都是收編的其他軍閥的隊伍,正所謂蘿蔔快了不洗泥,一味地追求數量的話,那麼質量是肯定要下降的。

還有一點要說,馮玉祥手裏沒錢,西北本身就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還時常遇到乾旱多災,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回來了。尤其在困境下,更是徹底暴露了人心,各派的矛盾迅速激化,蔣介石利用這個矛盾,不斷分化瓦解了西北軍。

可是李宗仁的桂系主力,其實並沒有被消滅,只是打了敗仗而已。

這之後,李宗仁他們也漸漸地開始韜光養晦,貧瘠的廣西獲得了難得的喘息。而爲了保證兵源,桂系在廣西大舉訓練民團內所有學校都設置了軍事訓練部,要求學生必須接受“救國訓練”。同時,桂系極度排外,尤其是不允許蔣介石的中央軍和其他軍系部隊入境。但蔣介石也拿他沒辦法,只能答應下來。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得以再次出發,成爲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也因此不得不讓蔣介石重視起來。

說起,帶兵打仗,馮玉祥並非一定比李宗仁差,但要說起政治和教育,顯然李宗仁更勝一籌。先說馮玉祥本身就搖擺不定,有時候和蘇聯打得火熱,有時候又和國民黨好得穿一條褲子。而他的倒戈經歷,更是讓士兵有點不太信任,說不定哪天就被賣了。

馮玉祥爲了掌控軍隊,想盡了辦法,他甚至採用過宗教的方式,但他並沒有明確的信仰和政治主張,他身邊也沒有始終伴隨其左右的絕對親信存在。

反觀李宗仁在廣西辦學校,招攬人才,甚至廣西的經濟在當時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就算新桂系第二號人物黃紹竑脫離了新桂系,但也是得到了李、白二人的諒解,還取得了黃紹竑的允諾,不出賣桂系。

這些都可以和西北軍形成鮮明的對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