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是滿族入關前建立的,也是其最終入主中原的主力。不過在統治全國後,清政府意識到了人口的短缺,所以又組建了綠營。

這兩支軍隊,是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統治的基本力量。

不過太平天國爆發後,這兩支力量,都不堪大用了,爲了儘快平叛,清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團練。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先後誕生。

其實這也是權宜之計,不過爲了防止地方團練一步步做大,所以湘軍在亂平後,被大部分裁撤了。雖然淮軍最終留下了,但也淘汰了很多。

可是給人的感覺,從這之後,每每遇到戰事,幾乎都是淮軍等軍事力量衝在最前面。雖然八旗和綠營實力不濟,但人數衆多啊,怎麼不堪一擊的八旗兵和綠營都去哪裏了?

八旗和綠營人數確實不少,但基本上都採取的是分區固定防守。畢竟全國的穩定那是相當重要的。而當時綠營兵力是全國最多的,巔峯時期達到了70多萬人。

太平天國是第一個轉折點。清政府意識到了八旗和綠營不堪大用了,一定要改了。所以在亂平後,清政府試圖重振其八旗、綠營。

但這次改革,並沒有觸及到清軍的根本,只不過參考着湘軍的模式,聘請外國教官操練八旗和綠營,還有一點那就是。就這還是一步步來的,一直到1971年才被推廣到各省。這就是脫胎於綠營的練軍。

此外,還有一部分那就是沒有被裁撤完的地方團練,因作戰勇猛,被整合編製成爲了防軍。這樣,一直到甲午戰爭後,防軍與練軍都是清朝的主要武裝力量。

李鴻章後來在佈置大清防禦力量時,一般情況都是淮軍守海口,練軍守內地重鎮,一旦形勢緊張,練軍也會被調往前線,中法、中日戰爭皆是如此。在庚子國難中死戰大沽口的就是練軍,可惜統領羅榮光戰死。保衛天津城的戰鬥中,總兵何永盛率所部練軍五營2000人英勇作戰。可以說練軍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但也不得不說,練軍也就直隸作戰稍微可以,其他各省也幾乎沒有對外敵作戰的經驗。

甲午戰爭又是一個轉折點。輸給日本實在是讓清政府抬不起頭了,清政府痛改前非開始搞清末新政。在新政中,軍事改革是重中之重。這也就有了袁世凱小站練兵,以及兩江總督張之洞組建的自強軍等等。

然而,隨着庚子國難的爆發,清朝再一次打敗了,武衛軍體系也崩潰了,要不是袁世凱不在,說不定會全軍覆沒。從這個時候開始,清朝陸軍再一次進入了一個轉折點。

而原有的綠營部隊養着也實在是沒有什麼用,所以(1906年清政府將綠營一律全部裁撤,改爲巡防營。至此,有清以來的綠營兵制結束了歷史使命,但是綠營兵的裁改,一直延續在清政府被推翻。

至於八旗兵,還不如綠營,早已經爛透了,清廷也根本提不起勁整改了,不得不擱起這支老隊伍,再說了,也不敢用,不頂事。

但畢竟八旗是滿族的根基,就算不能打,待遇也沒了,但八旗不可能裁撤,只能跟着清政府自生自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