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航空來,滿身幫扶經;走村又串戶,帶來新門路。幹得好不好,老少都知曉;要問親不親,勝似一家人。”這首貴州省普定縣水井村村民們自編自唱的布依山歌,飽含了當地羣衆對駐村第一書記王澤勇的感激之情。

水井村“新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澤勇是貴州新安公司的一名車工,2016年初,王澤勇作爲航空工業和貴州省委國防工委選派的駐村幹部,在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擔任第一書記。水井村有11個村民組1070戶4080人,其中有385戶1629人屬貧困人口,剛來到村子的王澤勇着實被這一數據嚇了一跳,內心卻疑惑不已:水井村背靠朵貝山,磨香河穿村而過,窄口水庫坐落於此,地勢平坦開闊、陽光充沛、水源充足,這樣一個地方怎麼會是貧困村呢?

帶着疑問,王澤勇用三個月時間走遍了村裏每一寸土地,遍訪每一戶家庭後發現,水井村產業基礎薄弱,地裏種的多是玉米等低效作物,加上羣衆內生動力不強、村幹部缺乏思路等問題。王澤勇心裏默默盤算着:水井村要發展,人要變、地也要變。

王澤勇到地裏瞭解村民情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如何變?只有人有了動力,鄉村黨組織纔有活力,才能讓羣衆找到帶領發展的“主心骨”。王澤勇先爲村黨支部量身制定了《村黨支部工作手冊》,通過黨建着手,增強村幹部隊伍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並召集村裏的黨員羣衆一起學習政策文件,四處走訪瞭解各地產業發展方針來提高黨員幹羣帶領全村謀發展的能力。

人變了,地如何變?水井村地有坡地,也有壩區;水有水田,也有河流。 經多次研究討論,2016年,王澤勇提出“茶果上山、香蔥進地、蓮藕下田”的產業發展之路。但茶果見效慢,水田又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糧食來源,讓村民流轉土地誰都愛搭不理。

村民在香蔥基地挖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爲了打消村民顧慮,村“兩委”幹部和黨員羣衆帶頭流轉土地。白天大家都在地裏忙活,到了晚上,王澤勇和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工作,算經濟賬。在他的民情日記本上寫着“走村串戶須夜間,農家白天忙耕田,路遠巷深柴門靜,回來汗水透衣衫。”這便是王澤勇走村串戶的真實寫照。

在王澤勇的帶領下,僅一年時間,水井村山上長滿了茶樹果樹林立,山下300畝的香蔥長得鬱鬱蔥蔥,而蓮藕種植更是接近了1000畝。2017年盛夏,水井村千畝荷花競相開放之時,慕名來賞花之人絡繹不絕,村裏藉此辦起了荷花節,每年一屆,村民們更是做起了小生意:王亞琴每年賣冰粉、涼粉,多的一天能賣幾百碗。吳海開的“藕御坊”農家樂經常座無虛席。而花開過後,許多農家樂老闆紛紛下田挖藕掙錢。

村民排隊到水田裏挖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看着水井村產業一步步發展壯大,村民們的荷包也鼓了不少,王澤勇卻憂心忡忡:蓮藕保存期短,許多蓮藕運出去就壞了,產業要想長久,一定要找準一條可持續道路。

爲打好“蓮藕經濟”牌,王澤勇充分利用普定縣朵貝茶的品牌優勢,進行朵貝荷葉茶和綠茶加工,並通過網絡銷售新鮮蓮蓬以及蓮子,大力發展蓮子手工藝品加工,拓展蓮藕產品形式,延長產業鏈。

2018年3月,駐村滿兩年的王澤勇即將回到原工作單位,但兩年相處,水井村鄉親們不捨這位從企業來的“航空書記”,他們通過鎮黨委向縣委組織部提出申請,挽留王澤勇繼續駐村,在申請書上,村民們摁下了一個個鮮紅的手印,也捧出了一顆顆真心。王澤勇也下定決心,水井村一切都纔剛起步,自己應該留下來。

水井村的茶葉加工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9年4月,普定縣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水井村也找到了一條特色產業 旅遊的發展道路,全村385戶1629個貧困人口也成功脫貧。

遊客慕名到水井村旅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10月,在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獲得者王澤勇沒有時間欣賞北京的秋色,匆匆趕回貴州。村裏的事情千頭萬緒,都離不開這位“航空書記”。儘管會有離開村子的一天,但王澤勇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離開之前,讓水井村發展更加可持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