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蒋介石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称中央苏区红军为“朱毛彭黄”的部队。

“朱毛彭黄”指的是当时中央苏区红军的四个主要军事领导人:朱德、毛泽东、彭德、黄公略。

话说,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余部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蒋介石就把红四军称为“朱毛”红军。

而彭德怀与黄公略发动了平江起义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彭德怀为军长,黄公略为副军长。蒋介石就把红五军称为“彭黄”红军。

“朱毛”红军和“彭黄”红军是红军早期最重要的两支武装力量。

1930年2月,中央决定将赣西、湘赣边、赣南三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委任毛泽东为书记,朱德为常委,彭德怀、黄公略为候补常委。

可见,“朱、毛、彭、黄”曾一度齐名。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三人都是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但黄公略却因为过早牺牲,而为后世许多人所不知。

实际上,在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的名单中,黄公略同样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名列其中。黄公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牺牲,没能参与评军衔,所以被人们尊称他为“中共无衔军事家”。

黄公略,1898年1月生于湖南湘乡县桂花乡高模冲的一个耕读之家,原名汉魂,11岁时有救国救民之志,受张良跟随圯上老人黄石公熟习韬略平天下事迹的启发,勤研兵书,把自己的名字改作黄公略。

1916年,18岁的黄公略投身行伍,到打着护法旗帜的湘军中当兵。

在湘军中,黄公略遇到了一个毕生的知己———彭德怀。

黄公略与彭德怀同一年出生,都有火一样的热情、都有救国济世的抱负和志向,因此一见如故,结成莫逆之交。

1921年底,彭德怀发起组织救贫会,以救贫会为基础,在湘军中形成了一个以彭、黄为核心的秘密军人团体。

1922年秋,黄公略与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

1926年春,黄公略、彭德怀所在的湘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参加北伐。

黄公略在北伐战争中作战勇敢,攻武昌时率先登城,得到了上级的嘉奖,并被提升为第2师第30团少校团副。

1927年春,黄埔军校为适应北伐战争迅猛发展的需要,决定挑选一批优秀的年轻军官到高级班学习,以便为各级司令部培养高级参谋人才。黄公略通过严格的考试,被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录取。

这一年(1927年),黄公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2月参加了张太雷、叶剑英、叶挺领导的广州起义。

1928年初,彭德怀给黄埔军校高级班即将结业的黄公略写了一封信,约他火速到湖南南县相商要事——这要事,就是平江起义。

当时,彭德怀已升任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驻地就在湖南南县。

到了湖南南县,黄公略出任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第一任校长、第3团3营营长,他与彭德怀商议,计划用两年的时间,逐步控制和影响全师,届时发动大规模士兵暴动,然后效仿毛泽东割据井冈山的办法,以湖泊或山区为军事根据地,向外扩张,创造一个独立的割据局面。

然而,1928年7月18日,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在长沙被国民党破获,起义势在必行。

7月21日,黄公略以闹饷为名,发动全营士兵哗变,在嘉义率部起义。

22日,彭德怀也领导第一团官兵举行起义。

平江起义胜利后,于8月24日下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9月,湘、鄂、赣三省敌军源源不断地向红五军进行“会剿”。 11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黄公略则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湘鄂赣苏区。

在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黄公略总结出了一系列化整为零、昼夜伏击、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游击作战理论,写成了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这是红军第一本游击战术理论专著,开创了游击战争及人民战争理论的先河。

1929年8月初,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主力从井冈山回到了边区与黄公略率领的湘鄂赣边境红军会合,合编为新的红五军,由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与敌作战10余次,无役不胜,人们习惯称之为“彭黄”红军。

1929年底,中共赣南特委和中共湘赣边特委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拟将赣西南的独立二、四团及延福、富田纵队等地方部队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黄公略出任了红六军军长,也就两个月工夫,他就将这支地方部队合编成的武装打造为一支强有力的正规红军的战斗部队。

此后,黄公略以东固山为依托,傍着原来根据地,不断开辟新的红色区域,有力地拱卫了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毛泽东大为高兴,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中写道: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在词中,毛泽东对黄公略作出了极高的赞誉。

实际上,在1930年至1931年短短一年时间里,毛泽东曾三次赋诗称赞黄公略。

《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为其一,其二是《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0年10月,蒋、阎、冯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7个师、10万人的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围剿”,国民党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任总司令,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任总指挥。

张辉瓒极得蒋介石宠信,其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又到德国考察过军事,还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有一定的能力,非常骄横,叫嚣说:“要血洗红色根据地。”

面对来势汹汹的强大敌人,毛泽东依靠根据地的有利地形,作出了“诱敌深入”的决策,把敌人引到根据地的腹地,在运动中各个歼灭。

黄公略严格地执行了毛泽东这一策略,排兵布阵,巧妙设伏,在龙冈战役歼敌9000余人,活捉了张辉瓒,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毛泽东目睹大捷全过程,豪气逸飞,挥笔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中有名句:“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1931年4月,蒋介石又纠集2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其兵力比第一次“围剿”多出一倍,西起赣江,东至福建建宁,绵延300多公里。总司令何应钦采取“齐头并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堡垒战术,把兵力推进到富田、广昌、建宁一线。

红一方面军3个军的总兵力只有3万余人,3万对20万,这仗该怎么打?

毛泽东以不变应万变,仍旧采取诱敌深入策略,要求红军先往根据地腹部退却,在退却中寻找敌人弱点,集中优势兵力给予毁灭性打击。

黄公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国民党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向富田挺进途中,突然从林中杀出,全歼该师,并俘获了该师师长公秉藩。

毛泽东时在白云山调度指挥,闻此捷报,连呼黄公略为“飞将军”,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词中写:“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飞将军”的名字从此不胫而走,国民党四处张贴布告,悬赏缉拿黄公略的首级,价格提升到十万元。

对比一下,蒋介石在悬赏缉拿王明的首级,也不过才区区二百元!

由此可见黄公略在蒋介石心中的分量。

迷信风水的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曾两次派兵到湘乡挖黄公略的祖坟,将黄公略的祖父、父亲的尸骸带到长沙,丢进湘江。

蒋介石第二次大“围剿”失败后不出两月,又调兵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大“围剿”。陈诚、卫立煌、罗卓英、蒋鼎文、熊式辉等率30万兵力,在蒋介石亲自指挥下,兵分数路,并采取长驱直入、齐头并进的战略战术,占领了苏区的各个县城和主要交通要道。

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千里回师,从闽西返回兴国迎战。

黄公略在老营盘、黄土坳、墩丘一带宿营猛攻蒋鼎文的独立旅,歼灭敌一个旅4000余人。

毛泽东乘机挥军全歼了在兴国与东固交界的方石岭、张家背等地的蒋鼎文第九师一部和韩德勤第五十二师全部,取得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决定性胜利。

遗憾的是,黄公略在方石岭全歼敌五十二师后,奉毛泽东命令,率部转移到瑞金一带进行休整。当部队行至东固附近的六渡坳时,突然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袭击,黄公略已指挥先头部队躲进树林隐蔽好,但一个参谋跑来报告,说后面的部队还在路上行走。黄公略大急,连忙说:“快通知他们就地隐蔽。”参谋回答说:“他们是在大道上行进,两旁都是农田,没有掩蔽物。”

这种情况下,黄公略不顾自己的安危,从隐蔽处跳了出来,跑到大道上指挥部队用机枪向敌机射击,以掩护后面的官兵分散隐蔽。

正在空中寻觅红军踪迹的飞机听到枪响,一脑地聚拢了过来,不断向地面射击。

黄公略腹部中弹,翻身倒在了血泊中。

毛泽东闻讯,火速带人赶来,指挥担架员把黄公略抬往驻兴国方山的红军后方医院全力抢救。

黄公略终因伤势严重,流血过多,于当夜逝世,年仅33岁。

临终之前,黄公略给战友留下的遗言是:“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绝不可骄傲轻敌,应当充分准备,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黄公略牺牲的噩耗传开,中央苏区万民同悲。

朱德痛惜地说:“我们有名的一个军长黄公略,被飞机击死。黄公略是智勇双全的人才,是我们顶大的损失。”

9月17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兴国水庄头召开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祝捷大会暨黄公略军长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撰写挽联,悬挂在会场两侧。挽联云: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后,为纪念黄公略,还作出三项决定:1、在黄公略牺牲的地方设立公略县;2、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总部红军大学命名为红军公略步兵学校;3、在叶坪广场建造公略亭,亭为三个角,寓意为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并在亭中立了一块三棱锥体的石碑,上刻有黄公略传略。

这种待遇在牺牲的红军将领中仅此一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