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

关于这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徐向前总结出了三点:

第一,错误地估计了客观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头脑发热,盲目轻敌,没有及早进行反围剿准备,丧失了主动地位。

第二,在敌人重兵压境的严重形势下,未采取避强击弱、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而是仓促应战、正面硬顶、孤注一掷,始终未能形成战役战斗中的优势。

第三,王明路线的推行,搞得根据地民穷财尽,毁坏了根据地的坚实基础和抗敌能力,相当一部分群众,脱离我们。

反围剿失败,也就丧失了从外线打回根据地的条件,红四方面军只能撤离鄂豫皖苏区,另外开辟新的根据地。

1932年10月12日,两万多名红四方面军将士踏上了西征之程,先是寻找贺龙的红三军会合,但未能如愿,在枣阳新集陷入了重围。

一番激战过后,全军被迫继续西征。

时值深秋,红军身上还一直穿着单衣,而且携带的粮食早已耗尽,沿途所经过的新野、邓县、淅川地区,连年军阀混战,又兼旱涝虫害,处处荒芜。红军难于就粮,饥寒交迫,只能采野果、野菜充饥。为抗严寒,战士们纷纷在山野里采枯草捶绒,塞入衣服取暖。

蒋介石判明了红军的去向,号令各路纵队从三面紧紧撵了上来。

11月初,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由漫川关进入汉中。

漫川关是秦岭山中的一个小镇,周围环伏着数十座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大山,仅有几条羊肠小道伸往山外,地形十分险要。

又是一场无比惨烈的恶战,红四方面军以两千余人的为代价,终于翻越漫川关,攻占陕军把守的竹林关,从敌人的包围圈中杀出,以两昼夜急行军200多华里的速度,进入了关中大平原。

原本,敌人看见红四方面军进入了秦岭,就认定了:“自古秦岭‘七十二岫护潼关,七十二峪保长安’,红军不死于炮火,就死于冻馁。”

可是,红四方面军这支经过长途征战的疲弱之师居然在各路大军围追堵截之中彪悍杀出,翻越了秦岭,进入了关中大平原,国民党上上下下无不倒吸了一口冷气。

蒋介石也因此对西安的杨虎城严加勒令,要他马上集结大军对赶至王曲、子午镇一带对红军进行阻击。

这样,红军刚突破了一个包围圈,又得面对另一个更强大的包围圈。

为了甩开强敌,红军决定掉头,二翻秦岭。

其时大雪封山,战士们长途跋涉,脚早已磨烂,不停地流淌着腥臭的脓血,这第二次翻越秦岭,草鞋也跟着磨穿,红军走过后的雪路,留下了一条触目惊心的红色的血路。

而沿途所见到的飞禽走兽、草根树叶、白鳝泥,全都被官兵们塞进了肚子了里。

红军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翻过了9座大山,通过老君岭、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黄柏源等地,到达了秦岭南麓城固县的小河口。

在小河口,以曾中生为首的四方面军干部在会议上作出决定:出秦岭,南下汉中建立新根据地。

事后证明,也正是曾中生这一极具战略家的眼光及时地挽救了红四方面军。

由是,红军队伍从新口子出秦岭,击溃了陕敌孙蔚如第17师的两个团,冒着奇寒,趟着冷彻透骨江水,渡过了汉水,到达大巴山的北麓的小村庄钟家沟。

大巴山延绵数百里,横亘于川陕之间,山势雄奇,岩悬壁绝,素有“秦川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另外巴人勇敢善战,其助武王之伐纣、助秦王之灭六国,助刘邦之争天下等等敢战之事迹,史载不绝。

在钟家沟的干部会议上,大家达成共识:汉中地区南与巴山毗邻,北与秦岭相接,既是陕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通往四川与西北的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川北比陕南地势更险要,物产更丰富,回旋区域更广阔。而且四川军阀林立,目前刘湘与刘文辉正在川西大战,四川的大小军阀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混战之中,川北的防守十分空虚,正是我军入川的大好时机。

于是,全军就忙碌起做入川的物质准备了。

这物质准备并不复杂,即每人三天的干粮、三双草鞋和五斤稻草。但,在陕南,由于天灾人祸,民众饱受兵匪蹂躏,生活贫困,物资紧缺,即使是这么简单的物质,战士们筹备起来却是极其艰难。

队伍于12月18日夜里凌晨一点钟开饭,两点集合出发。

当地的老人们被吓坏了,他们点着火把前来奉劝阻止,说:“你们现在不能走,大巴山上七十,顶七十,下七十,三七二百一十里,都是羊肠子路,悬崖峭壁,眼下大雪封山,有的地方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要走,也得白天走。”

红军将士们自信地说:“老大爷,我们能过去,我们连秦岭都能翻过来,就一定能翻过大巴山。”

老头老太太还是苦口婆心地劝告说:“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没见过哪个队伍敢在冬天大夜里过大巴山的。”“不是俺说话难听,就凭你们这单衣草鞋能过巴山,冻也得把你们冻硬的呀!”

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扬起拳头既是回答老头老太太,又是对战士们鼓劲,大声地说:“同志们,漫川关我们闯过来了,秦岭我们爬了两次,大巴山也一定能够过去!我们要团结互助,不要让一个战友掉队。大家说,能不能做到?”

“能!”同志们响亮地回答。

“出发!”

就这样,大军走上了征服大巴山的征程。

越往山上走,风雪越大,狂风卷集着大雪,朝战士们的脸面劈头盖脸地打来。

战士们只能眯着眼睛,猫着身子,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向前移动。

山路上荆棘横生,队伍只能披荆斩棘前行。

山坡结着坚冰,这些坚冰被前面的战士们踩踏得光滑如镜,后面战士和牲口踩上了,一不留神,就会滑一个大跟头。

很多战士和战马被滑倒跌进了深达上百公尺的沟涧,眨眼之间,就连影儿也看不见了。

张琴秋带领一帮政工干部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们身上背的稻草上,跑前跑后,在容易滑脚的地方垫上稻草,或者站在危险的地段上,一边拉扶着战友,一边不断地高喊:“共产党员和干部带头,帮帮伤员和体弱的同志。”

部队走走停停,时断时续,也不知爬过了多少悬崖峭壁,总算接近山顶了,但山风也更狂暴了,吹得大家摇摇晃晃,站立不稳,而棉桃大的雪花打得人的眼睛根本睁不开。

大家只好彼此鼓励,彼此扶持,手脚并用,艰难前行。

队伍在山顶上行走了三四十里才宿营。

荒凉的山顶上,白雪皑皑,战士们在雪地上露营,挖一个雪坑,垫一把谷草,就冷颤颤地躺了上去。

肚子饿,就从口袋里掏一把炒米就着一把雪使劲地咽下肚子里。

雪吞下去,身上更冷,大家冷得浑身发抖,上下牙齿直打架,格格格格直响。

着着战士们的狼狈样,有人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给大家提个问题,等到我们打败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我们打算怎样来收拾这大巴山?”

战士们一听,都沉默了。

好一会儿,有人说:“我要修一条公路,让大家坐着汽车过去。”

有人则说:“要是我啊,干脆把这大山炸平,种上庄稼,叫它给咱们出大米。”

不过,也有人说:“我不同意炸掉,那时候,地主老财的地都归穷人了,还不够你种呀。”

最后,提问题的人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要我说,就把它留着,叫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来爬一爬,让他们知道,好日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红军将士们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最终征服了大巴山,于1935年3月全军西渡嘉陵江,毙伤俘敌10万余人,开辟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人口约600万,部队扩大到8万余人,建制由4个师发展到5个军15个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