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0月,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失敗。

關於這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徐向前總結出了三點:

第一,錯誤地估計了客觀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頭腦發熱,盲目輕敵,沒有及早進行反圍剿準備,喪失了主動地位。

第二,在敵人重兵壓境的嚴重形勢下,未採取避強擊弱、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而是倉促應戰、正面硬頂、孤注一擲,始終未能形成戰役戰鬥中的優勢。

第三,王明路線的推行,搞得根據地民窮財盡,毀壞了根據地的堅實基礎和抗敵能力,相當一部分羣衆,脫離我們。

反圍剿失敗,也就喪失了從外線打回根據地的條件,紅四方面軍只能撤離鄂豫皖蘇區,另外開闢新的根據地。

1932年10月12日,兩萬多名紅四方面軍將士踏上了西征之程,先是尋找賀龍的紅三軍會合,但未能如願,在棗陽新集陷入了重圍。

一番激戰過後,全軍被迫繼續西征。

時值深秋,紅軍身上還一直穿着單衣,而且攜帶的糧食早已耗盡,沿途所經過的新野、鄧縣、淅川地區,連年軍閥混戰,又兼旱澇蟲害,處處荒蕪。紅軍難於就糧,飢寒交迫,只能採野果、野菜充飢。爲抗嚴寒,戰士們紛紛在山野裏採枯草捶絨,塞入衣服取暖。

蔣介石判明瞭紅軍的去向,號令各路縱隊從三面緊緊攆了上來。

11月初,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由漫川關進入漢中。

漫川關是秦嶺山中的一個小鎮,周圍環伏着數十座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大山,僅有幾條羊腸小道伸往山外,地形十分險要。

又是一場無比慘烈的惡戰,紅四方面軍以兩千餘人的爲代價,終於翻越漫川關,攻佔陝軍把守的竹林關,從敵人的包圍圈中殺出,以兩晝夜急行軍200多華里的速度,進入了關中大平原。

原本,敵人看見紅四方面軍進入了秦嶺,就認定了:“自古秦嶺‘七十二岫護潼關,七十二峪保長安’,紅軍不死於炮火,就死於凍餒。”

可是,紅四方面軍這支經過長途征戰的疲弱之師居然在各路大軍圍追堵截之中彪悍殺出,翻越了秦嶺,進入了關中大平原,國民黨上上下下無不倒吸了一口冷氣。

蔣介石也因此對西安的楊虎城嚴加勒令,要他馬上集結大軍對趕至王曲、子午鎮一帶對紅軍進行阻擊。

這樣,紅軍剛突破了一個包圍圈,又得面對另一個更強大的包圍圈。

爲了甩開強敵,紅軍決定掉頭,二翻秦嶺。

其時大雪封山,戰士們長途跋涉,腳早已磨爛,不停地流淌着腥臭的膿血,這第二次翻越秦嶺,草鞋也跟着磨穿,紅軍走過後的雪路,留下了一條觸目驚心的紅色的血路。

而沿途所見到的飛禽走獸、草根樹葉、白鱔泥,全都被官兵們塞進了肚子了裏。

紅軍經過七天的艱苦行軍,翻過了9座大山,通過老君嶺、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黃柏源等地,到達了秦嶺南麓城固縣的小河口。

在小河口,以曾中生爲首的四方面軍幹部在會議上作出決定:出秦嶺,南下漢中建立新根據地。

事後證明,也正是曾中生這一極具戰略家的眼光及時地挽救了紅四方面軍。

由是,紅軍隊伍從新口子出秦嶺,擊潰了陝敵孫蔚如第17師的兩個團,冒着奇寒,趟着冷徹透骨江水,渡過了漢水,到達大巴山的北麓的小村莊鍾家溝。

大巴山延綿數百里,橫亙於川陝之間,山勢雄奇,巖懸壁絕,素有“秦川鎖鑰”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另外巴人勇敢善戰,其助武王之伐紂、助秦王之滅六國,助劉邦之爭天下等等敢戰之事蹟,史載不絕。

在鍾家溝的幹部會議上,大家達成共識:漢中地區南與巴山毗鄰,北與秦嶺相接,既是陝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又是通往四川與西北的樞紐,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而川北比陝南地勢更險要,物產更豐富,迴旋區域更廣闊。而且四川軍閥林立,目前劉湘與劉文輝正在川西大戰,四川的大小軍閥幾乎都捲入了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混戰之中,川北的防守十分空虛,正是我軍入川的大好時機。

於是,全軍就忙碌起做入川的物質準備了。

這物質準備並不複雜,即每人三天的乾糧、三雙草鞋和五斤稻草。但,在陝南,由於天災人禍,民衆飽受兵匪蹂躪,生活貧困,物資緊缺,即使是這麼簡單的物質,戰士們籌備起來卻是極其艱難。

隊伍於12月18日夜裏凌晨一點鐘開飯,兩點集合出發。

當地的老人們被嚇壞了,他們點着火把前來奉勸阻止,說:“你們現在不能走,大巴山上七十,頂七十,下七十,三七二百一十里,都是羊腸子路,懸崖峭壁,眼下大雪封山,有的地方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要走,也得白天走。”

紅軍將士們自信地說:“老大爺,我們能過去,我們連秦嶺都能翻過來,就一定能翻過大巴山。”

老頭老太太還是苦口婆心地勸告說:“我們在這裏住了幾十年,沒見過哪個隊伍敢在冬天大夜裏過大巴山的。”“不是俺說話難聽,就憑你們這單衣草鞋能過巴山,凍也得把你們凍硬的呀!”

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張琴秋揚起拳頭既是回答老頭老太太,又是對戰士們鼓勁,大聲地說:“同志們,漫川關我們闖過來了,秦嶺我們爬了兩次,大巴山也一定能夠過去!我們要團結互助,不要讓一個戰友掉隊。大家說,能不能做到?”

“能!”同志們響亮地回答。

“出發!”

就這樣,大軍走上了征服大巴山的征程。

越往山上走,風雪越大,狂風捲集着大雪,朝戰士們的臉面劈頭蓋臉地打來。

戰士們只能眯着眼睛,貓着身子,深一腳,淺一腳,摸索着向前移動。

山路上荊棘橫生,隊伍只能披荊斬棘前行。

山坡結着堅冰,這些堅冰被前面的戰士們踩踏得光滑如鏡,後面戰士和牲口踩上了,一不留神,就會滑一個大跟頭。

很多戰士和戰馬被滑倒跌進了深達上百公尺的溝澗,眨眼之間,就連影兒也看不見了。

張琴秋帶領一幫政工幹部充分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他們身上背的稻草上,跑前跑後,在容易滑腳的地方墊上稻草,或者站在危險的地段上,一邊拉扶着戰友,一邊不斷地高喊:“共產黨員和幹部帶頭,幫幫傷員和體弱的同志。”

部隊走走停停,時斷時續,也不知爬過了多少懸崖峭壁,總算接近山頂了,但山風也更狂暴了,吹得大家搖搖晃晃,站立不穩,而棉桃大的雪花打得人的眼睛根本睜不開。

大家只好彼此鼓勵,彼此扶持,手腳並用,艱難前行。

隊伍在山頂上行走了三四十里才宿營。

荒涼的山頂上,白雪皚皚,戰士們在雪地上露營,挖一個雪坑,墊一把穀草,就冷顫顫地躺了上去。

肚子餓,就從口袋裏掏一把炒米就着一把雪使勁地嚥下肚子裏。

雪吞下去,身上更冷,大家冷得渾身發抖,上下牙齒直打架,格格格格直響。

着着戰士們的狼狽樣,有人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我給大家提個問題,等到我們打敗了蔣介石,解放了全中國,我們打算怎樣來收拾這大巴山?”

戰士們一聽,都沉默了。

好一會兒,有人說:“我要修一條公路,讓大家坐着汽車過去。”

有人則說:“要是我啊,乾脆把這大山炸平,種上莊稼,叫它給咱們出大米。”

不過,也有人說:“我不同意炸掉,那時候,地主老財的地都歸窮人了,還不夠你種呀。”

最後,提問題的人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要我說,就把它留着,叫我們的子孫後代都來爬一爬,讓他們知道,好日子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

紅軍將士們靠着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最終征服了大巴山,於1935年3月全軍西渡嘉陵江,斃傷俘敵10萬餘人,開闢了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人口約600萬,部隊擴大到8萬餘人,建制由4個師發展到5個軍15個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