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皇帝紫禁城的“百宝仓”中,陈列着无数的珍宝与古董,它们都是乾隆皇帝本人的心爱之物,都算得上是无价之宝。不过若是论起乾隆皇帝最喜欢哪一件器物?陶瓷名家唐英为其制作的笔筒应该算一个。一个小小的笔筒,缘何会牵住乾隆皇帝的心呢?它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我国制瓷工艺的巅峰,当属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无论是数量亦或是质量,都远远超过前朝。与此同时,三朝百年光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制瓷大师,包括王炳、王南林、张剑南等等,不过其中的佼佼者,当唐英莫属。

唐英生于公元1682年,祖籍辽宁奉天(今沈阳),隶属于汉军正白旗下,雍正6年,被任命为监江西景德镇窑务,负责监督粤海关与淮安关。乾隆初年时,唐英被调往九江关,后又再次成为监瓷官,并在此处留任达10多年之久。

唐英在接手窑口后,对制陶技艺进行了深度揣摩研究,无论是选料、釉色、坯胎、火候,都具有一定的心得,并时常在现场进行指挥,亲手为窑工加以演示,其所监造的瓷器,深受乾隆皇帝本人的嘉许。在唐英的管理下,乾隆斗彩瓷器,器型变化繁复、装饰富贵华丽、色彩缤纷艳美,令清代陶瓷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奠定了后世陶瓷行业发展的基础。

公元1745年初春,距离乾隆皇帝寿诞之日仅仅剩下半年,宫内外官员便开始为此而忙碌,纷纷为乾隆皇帝准备寿礼。内务府官员更是如此,作为专门服务于皇家的制造机构,其肩上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乾隆皇帝素来爱瓷,对于瓷器的典雅外观,艳丽色彩,他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而作为当时最出色的瓷器制作大师,唐英自然也要献出“拿手绝艺”烧瓷,以博得一次龙颜大悦。

对于烧制陶瓷,唐英自然不在话下,不过令他为难的是,平日里所烧制的器型,大多都被乾隆皇帝御览审验过,若是仍以此法烧制,想必即使付出再多的辛苦,也依然是“老生常谈”,毫无任何新意可言。最后,唐英决定,要为万岁爷烧制一件瓷笔筒,以此为乾隆皇帝盛放御笔。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乾隆皇帝富有全国,难道真的会对一件陶瓷笔筒感兴趣吗?唐英自然不傻,他清楚地知道,凡品俗器自然难入乾隆法眼,而此次他欲制作的笔筒,却是一件意义非常的旋转笔筒。

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瓷器而言,其结构多为完整一体,根本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活动之理,不过唐英运用高超的制瓷技法,创造了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制作可以自由活动的笔筒,难度自然极高,其制作步骤具有很多的关键点。首先,活动笔筒共分为两个部分,即底座与套筒。在制作之时,必须要先烧制底层部分,接着在底层部分涂抹磁泥,进行第二加温烧制,目的就是为了使上下部分得以衔接却不粘合。两个步骤虽然叙述起来不过寥寥百字,可是在实践之时,往往需要小心翼翼,一旦出现少许纰漏,则必然功亏一篑,成功率相当低。

大师终究是大师,在历经了数次失败之后,唐英终于将一件自由活动的旋转笔筒烧制完成,并取名为“江山一统八卦玲珑旋转笔筒”。

“江山一统八卦玲珑旋转笔筒”,其整体为直筒型,制作工艺极为精巧绝伦,器口、足部略有突出,足部为环壁状,内部施以松石绿釉。筒身之上,专以天蓝色地绘蓝彩卷草纹成锦地,直筒上身可自由旋转,并于上下部分分别绘有洋彩五色凤、凰二禽,且遍布祥云纹样式。笔筒器身腹部中央,有上下两周小长方形开光纹,饰“万字不到头”花纹以暗喻万寿无疆,并在描金开光之内以墨彩书写八卦卦象。在筒身下方,分别绘龙马负图、灵龟两只、及六岳山石及海浪灵芝,并落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转眼之间,便到了乾隆皇帝寿诞之日,在举国同庆之日,唐英恭敬的将“江山一统八卦玲珑旋转笔筒”献给皇帝御览。乾隆皇帝一生阅宝无数,却对眼前的笔筒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一边拿在手中把玩,一边连声称好,夸赞唐英手艺冠绝天下,并吩咐手下太监,要将旋转陶瓷笔筒存于自己的珍宝库中,一定要好好珍藏。

纵观唐英一生,从1728年正式任职,至1756年退职,26年的光阴中,唐英靠着自己对陶瓷的执着热爱,引领了清代制瓷行业的潮流方向,颇得雍正、乾隆两代帝王的垂爱。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唐英虽一生浸淫于陶瓷,却并没有太多作品传世,他只服务于皇帝,不服务于大众,唯余寥寥数件精品,留给后人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