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票房表現其實不錯,但估計很難成爲又一部主旋律大爆款了。

截至10月30日22時,這部5000人的龐大劇組兩個月拍攝完成的戰爭片上映第8天,票房達到5.66億,而《八佰》到這個時候,累計票房已經突破15億。

貓眼對影片的票房預測,已經從首日的25億一步步下調到16.76億。

影片口碑或許是影響票房的一大關鍵因素,儘管《金剛川》貓眼25萬人評分達到9.4,淘票票26人評分9.5,在國產片中屬於絕對的頂級評價,但影片豆瓣評分爲6.5分,知乎評分更是僅爲4.5分。

但除了口碑爭議之外,到底是什麼影響了《金剛川》的票房走勢?爲什麼《金剛川》票房不及《八佰》?傳說中的主旋律電影審美疲勞,真的到來了嗎?抑或下一部主旋律爆款,就在不遠處等待?

《金剛川》票房後勁,爲什麼不及《八佰》?

一大原因當然是口碑爭議。

如果《金剛川》起碼的票房目標爲15億元,如果更往上甚至達到20-25億元票房,就必須充分帶動起一二線主流觀衆的觀影情緒,並保證其能夠在三四線下沉市場持續火爆。

在更針對“一二線知識精英用戶”的知乎上,《金剛川》評分僅4.5分,並未及格。而豆瓣評分6.5也稍顯普通,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絕不說明影片遭遇的口碑滑鐵盧,豆瓣、知乎的評分高低並不能全面反映真實的大衆觀影情緒,最能體現大衆反饋的,永遠是更面向下沉市場用戶的貓眼、淘票票評分,而在這部分評分中,《金剛川》堪稱完勝。

但豆瓣和知乎始終代表着一二線影迷整體態度和觀影情緒,事實證明這部分口碑爭議的確影響了一二線票倉的持續勢能發酵。

二是許多觀衆甚至業內人士將《金剛川》的可看性等同於《八佰》,實際上《八佰》是一部對觀衆更“親切”的電影,這裏的“親切”包括你能讓觀衆看懂你的故事,能完全理解裏邊的人物,能帶動觀衆的情緒(娛樂性與節奏感)。

在這幾點上,《八佰》顯然優於《金剛川》。

前者基本採用的是標準的線性敘事,又通過一江之隔,把地獄天堂的概念表現出來,從而保證了視覺的張弛有度。

而後者採用了分段式敘事,並且前兩個部分相對平淡,這當然是爲了實現敘事上的疊加效應,但對於普通觀衆來說,相對一開始就被代入故事的《八佰》,《金剛川》敘事進入故事還是太慢了。

除此之外,《金剛川》的氣氛也比《八佰》更嚴肅、更悲壯。

《八佰》當然也很悲壯,但從結局看,還是有大量戰士倖存,而《金剛川》中幾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英勇犧牲,對於觀衆來說,這樣的犧牲或許太過於沉重了,缺乏一個《八佰》那樣讓觀衆短暫舒緩的契機。

除此之外,影片較大的尺度實際上也對影片破圈構成了障礙,《八佰》戰爭也很激烈,但不影響觀衆闔家觀看。而《金剛川》不乏斷肢血漿、甚至血霧噴灑的段落,客觀上造成了一部分家庭觀衆不敢帶着孩子來觀看,無形中折損了一部分票房。

主旋律大片審美疲勞不存在,下一部爆款很快會來

但《金剛川》賣不過《八佰》,是否就說明國產主旋律電影的審美疲勞已經到來了呢?

我認爲大可不必這麼想。

首先觀衆短時間之內消化不良,和審美疲勞是兩回事。

一方面,《八佰》和《金剛川》上映間隔太短,確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票房。但這並不意味着審美疲勞,只是消化不良。區別在於:審美疲勞代表着胃口上的轉變,胃口壞了,隔多久都沒用。

而消化不良完全可以通過時間化解,這次隔太近,下次兩部主旋律大片隔遠一點就是了,不代表持續性審美疲勞。

另一個關鍵原因是,放到歷史長河中考量,觀衆對主旋律電影從未真正審美疲勞。

想當年,北影廠的《洪湖赤衛隊》《烈火中永生》,上影廠的《南征北戰》《雞毛信》《鐵道游擊隊》,八一廠的《地道戰》《地雷戰》,不僅成爲了一代中國人對電影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記憶,從票房來說,也都稱得上超級爆款。

而改寫近年主旋律大片票房命運的,則是一系列成功的類型化改編。

比如徐克應用“武俠化”手法改編的《智取威虎山》在內地收割8.81億票房,在當年的賀歲檔上映後擊敗了同檔期的《一步之遙》,最終排名當年國產片第三。

2016年,電影《湄公河行動》成爲當年“年度黑馬”,隨後同樣由林超賢導演的2 “行動系列”第二部《紅海行動》斬獲36.50億票房。

這些票房大勝背後,同樣是一次次類型化顛覆。

主旋律大片的上一次票房高潮是去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電影,上映首日票房分別突破2.98億、2.63億、2.08億,最終三片國慶檔期間,分別貢獻了22億、19億、7.7億票房。

這背後同樣是類型化創新的結果, 《我和我的祖國》拼盤化創作令人耳目一新。而後者更像是內地版本的好萊塢式空難大片。

從主旋律大片票房演進看,類型化創新是主旋律大片票房屢創新高的關鍵。而 以95後爲代表的中國年輕人,在國家認可度、評價方面都要高於很多發達國家,這種民族認同感和愛國熱情上的高漲,則是主旋律大片票房整體上升的根本。

有了以上基礎,主旋律影片的審美疲勞並不是事實,就在不久前,《我和我的家鄉》不是繼續創造票房神話了嗎?

事實是,國產主旋律不僅沒有遭遇審美疲勞,反倒是日益打開了創作格局,幾年前大致總結出“主旋律爆款公式”是:主旋律題材+類型化創作+港片導演。

然而隨着《八佰》《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等主旋律影片接連大爆,內地導演顯然已經完全掌握了主旋律賣座的訣竅。

而隨着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導演的《長津湖》、張藝謀導演的《最冷的槍》的陸續立項和開拍,主旋律爆款極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事實是國產主旋律依然處於票房高度發展期,只要做出符合市場規律的主旋律類型化改編,主旋律大片不僅沒有遭遇審美疲勞,甚至可以說,還遠遠沒有達到票房天花板,而在《八佰》和《金剛川》之後,下一部30億+、40億+的主旋律爆款很可能很快就會到來。

哪有什麼審美疲勞,主旋律爆款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