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一種至少生存在地球上800萬年的物種,數十萬年前曾遍佈我國,足跡北達北京周口店,南抵越南、緬甸邊境。在度過漫長而殘酷的冰河期後,大熊貓的棲息地急劇萎縮,野生種羣退蔽至邛崍山、岷山、秦嶺、大小相嶺和涼山,五大山系成爲它們最後的庇護所。隨着氣候變化和人爲活動影響的加劇,棲息地碎片化又在嚴重威脅大熊貓的野外生存,野生大熊貓被割裂成33個孤立種羣,部分微小種羣存在極高的滅絕風險。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一場由國家主導,關於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最高級別的保護就此拉開序幕。

在這裏,受到保護的不只是大熊貓

保護好野生大熊貓最後的庇護所,是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初衷。

據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向可文介紹,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佔地約2.7萬平方公里,地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覆蓋了大部分野生大熊貓種羣及其棲息地。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試點區內有野生大熊貓1631只,佔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87.50%;大熊貓棲息地面積18056平方公里,佔全國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70.08%。“這裏還生活着雪豹、川金絲猴、綠尾虹雉、朱䴉、珙桐、紅豆杉等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全球意義的保護價值。”向可文強調。

試點以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爲基礎,旨在維護一個更大範圍的整體生態平衡。爲此,試點期間,原有82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打破行政區劃重新整合,成爲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有機組成部分;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監測,掌握野生動植物種羣的基本情況和變化趨勢,完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機制;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河湖和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不斷強化對國家公園範圍內自然生態系統的全面修復與保護……

爲改善現有大熊貓棲息地斑塊間的連通性,促進大熊貓不同種羣間的基因交流,試點區整合投入近46億元,在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生態廊道、重要棲息地恢復等方面實施多項修復和治理工程,大熊貓的生存環境明顯改善,棲息地面積逐步擴大。與此同時,大熊貓的傘護效應也讓試點範圍內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臥龍,大熊貓監測與保護的領跑者

1978年,全球首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測站“五一棚”在四川臥龍建立,此後,衆多身影從這裏出發,將大熊貓保護研究的薪火擴散至大熊貓分佈的所有區域。從野外追蹤研究到人工圈養繁育,從野化放歸到棲息地保護,從野外監測到個體精細化管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爲大熊貓保護事業奉獻着智慧與力量,揮灑着青春和汗水。

40餘年積澱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讓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的工作人員訓練有素,堅韌而專業。施小剛,木江坪保護站站長,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與同事在野外巡護和監測。

2018年開始的新一輪大規模調查,涉及1032平方公里的大熊貓棲息地,每2平方公里設置一個調查網格,目前已經完成全部工作量的4/5,收集到野生大熊貓10天以內的新鮮糞便等樣品183份。“通過收集大熊貓新鮮糞便提取DNA,可以在分子水平識別個體,確定同一個體在不同季節、年份活動範圍的變化,瞭解其種羣擴散機制和劃定巢域。同時,將宏觀監測與微觀分析相結合,有利於獲得野生大熊貓活動長期、精確的監測數據,確定其羣體的個體數量、性別比例,從而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親子鑑定和種羣遺傳結構評估等,爲野化放歸個體的選擇提供指導。”施小剛介紹。

近幾年,令人欣喜的消息相繼傳來:201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臥龍132平方公里的雪豹棲息地內,至少生存着26只雪豹,分佈密度居全國之首。當地“一母帶三崽”的雪豹影像一經公佈,便在國內外獲得空前關注。2018年,銷聲匿跡已久的金錢豹王者回歸,再次爲臥龍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未來,臥龍將以‘大熊貓+雪豹’雙旗艦物種地、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理想地、穩定健康的大熊貓棲息地、山地雪豹種羣的核心保護地新面貌,向世界展示一個資源優勢明顯、統籌整合良好、保護卓有成效、具有世界眼光的臥龍。”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段兆剛如此勾勒臥龍的發展前景。

生態廊道,讓相互隔絕的小種羣交流起來

打開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區地圖,最南端的雅安尤其引人注目,該市41.3%的行政區面積約6219平方公里被劃入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佔整個試點區的23%。其中,核心保護區4668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區1551平方公里,包括17個自然保護地和13個管理機構,涉及寶興、天全、蘆山、滎經、石棉5個縣和29個鄉鎮、70個行政村,可謂試點區涉及面積最大、縣份最多、佔比最大的市(州)。

更重要的是,雅安如同一條生命廊道,把“張想”等南來北往的大熊貓緊密聯繫在一起。

2011年8月20日,大熊貓“張想”出生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碧峯峽基地的半野化環境。兩個月後,她隨媽媽搬到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參與圈養大熊貓二期野化培訓項目。2013年11月6日,“張想”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護區被放歸自然,成爲我國野化放歸的第一隻雌性大熊貓。2016年4月,通過拖烏山生態廊道,她開始向相鄰的涼山冶勒自然保護區移動,隨後跨越108國道到達小相嶺山系石灰窯大熊貓小種羣區域。紅外相機記錄表明,“張想”成功完成了兩個相對獨立局域種羣間的遷徙,成爲第一隻被發現跨保護區活動的放歸大熊貓。

2020年8月6日和8日,在四川茂縣土地嶺大熊貓走廊帶,紅外監測相機再次捕捉到野生大熊貓蹤跡。“研究表明,偶然的個體交流就能極大地促進兩個孤立種羣的遺傳多樣性。顯然,生態廊道建設能有效降低小種羣滅絕的風險。”據向可文介紹,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先後完成了黃土梁、土地嶺、拖烏山和108國道秦嶺隧道等9條大熊貓走廊帶和7處野生動物通道建設,恢復植被128.5平方公里,爲大熊貓相互隔離的小種羣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黨老師,我們希望與您一起保護大熊貓”

在陝西漢中佛坪縣城的108國道旁,有一座秦嶺人與自然博物館。走進大門,迎面矗立着一個巨大的禿鷲標本,展翅而立,迎接八方來客。在兩層共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內,標本、展板和模擬生境活靈活現地展示着大熊貓、羚牛、金絲猴、朱䴉、紅腹錦雞等珍稀野生動物標本,以及衆多昆蟲和植物標本,可謂秦嶺地區生物資源的縮影。

2020年9月13日,來自佛坪中學的數十名同學剛步入博物館,講解老師、大熊貓國家公園佛坪管理分局高級工程師黨高弟就拋出了一個問題:“頭是最重要的部位,大多數鳥類都把最漂亮的裝飾長在頭頂,向同類展示魅力,向異類展示實力。但是,爲什麼禿鷲的頭頂是光禿禿的呢?”

同學們睜大眼睛,豎起耳朵,靜靜地等待答案。

“這是一種生存的智慧。”黨高弟故意停頓了一下,賣了個關子:“禿鷲是食腐動物,經常需要把頭伸進其他動物屍體的腹腔內獲取食物,如果頭部長有羽毛或其他裝飾物,就容易將腐肉帶出來掛在頭上,導致氣味四散,引來其他搶食者。而且,這樣也容易沾染病菌,造成感染。”

“原來如此!”同學們恍然大悟。

“黨老師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講得生動易懂,其中貫穿了他幾十年的工作感悟,更飽含着他對秦嶺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課後,九年級學生何柏雅說。

今年8月,黨高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厚厚一本《行知秦嶺》,那是學生們的研學成果。扉頁上,參與研學的同學寫道:“黨老師,我們希望與您一起保護大熊貓,保護秦嶺,保護大自然”“一生銘記守護華夏父親山的這些無名英雄”……

陝西佛坪地處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片區,是以保護大熊貓爲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地。這裏被列爲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秦嶺大熊貓野外研究基地和陝西師範大學野外教學實驗基地,每年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隊五六十場次。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佛坪管理分局辦公室的牆上,醒目地掛着2020年的任務清單:組織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相關知識、政策、法律進社區活動,繼續探索社區共建共管和生態脫貧幫扶機制,接待自然體驗和生態探祕活動不得少於1500人……顯然,作爲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一部分,佛坪在自然教育中將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建設入口社區,消除“富饒的貧困”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涵蓋的152個鄉鎮12.08萬常住人口,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資源依賴度較高,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社區收入水平總體偏低,普遍存在“富饒的貧困”現象。打造公園與社區利益共同體,建設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既是地方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社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更是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的關鍵。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自然教育、生態遊憩、生態體驗,將基礎服務設施佈局在公園外,形成‘園內遊、園外住’模式,不僅有利於原住民產業轉型增加收入,更有利於地方政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向可文指出。

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發展村曾是“靠山喫山”的典型。這裏森林覆蓋率爲97.5%,原大相嶺自然保護區、原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環抱村莊,劃入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區域不僅是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家園,還有很多原住居民,公園外圍的臨界區域也分佈有不少村莊,村民的生產生活半徑時常深入到國家公園腹地。2017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啓動後,滎經縣近50%的土地被劃入試點區,其中不乏礦山和水電項目。“礦山和水電紛紛退出後,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剛好成爲產業轉型的一大契機,我們決定通過打造南入口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業。”滎經縣副縣長黃雄說。

像滎經縣一樣,結合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各級政府積極開展退耕還林,認真落實生態補償,大力發展特色林產業,鼓勵社區居民利用現有生產生活設施發展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吸納社區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產業發展,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位於甘肅與四川交界處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分局李子壩社區,現有的政策性收入比例不斷提高,居民生活不再依賴傳統的農業和林下采集,對薪柴的依賴程度顯著降低。白水江片區的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67.9%增至2018年的87.3%,森林植被總碳儲量2556.63萬噸,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向可文舉例道。

根據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到2020年,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基本完成,包括大熊貓國家公園在內的一批國家公園即將正式設立——這意味着,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發展建設也將邁入一個嶄新階段。“作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未來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將作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世界自然教育和生態展示的樣板區,爲世界生態保護創造中國模式、提供中國經驗、書寫中國奇蹟。”向可文對此充滿信心。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