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女

先要愛護自己身體

天下人誰不想做一番事業?但是,連家庭、父母都沒有侍奉好,還談得上事業嗎?我國傳統文化對這方面是非常重視的。孝敬父母是人生第一要事,第一步都做不好,其他就不用談了…

可是人往往向外逐求,不知道將自己照顧好。許多人強頭強腦的,睡眠不規則,飲食無節制,無定時,不講究衛生,生病不醫治,甚至酗酒作樂,貪戀聲色,滿足淫欲,把自己的身體戕害了,意志也消沉了,這都是不孝。因為父母所擔心子女的就是這些事情,子女卻偏要去做,使父母擔心,增加父母的憂慮,就是不孝。

孔孟思想如此,佛家的思想也是一樣。在佛家的菩薩戒裡,也有這項戒律,如果無意義地毀傷自己的身體,或者自殺,都是犯戒的。如果加以深入研究,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孟子與離婁》

“好臉色”

是最難做到的孝順

孔子在《論語》裡講養親,說孝養有個道理的,孔子講:“色難”。什麼叫色難?色是指態度,如果你給爸爸幾千塊錢,說拿去!這個態度我做爸爸就不接受,我就會說混蛋,拿回去。所以我說小兒女向父母要錢用啊,是躺著來要;太太向丈夫要錢,是站著來要;如果父母向兒女要錢,是跪下來要。這個話看起來很傷心,不過,古今中外社會的演變就是這樣。

現在對父母的孝道問題更多,我有好幾個學生都在外國,二老仍在臺灣。有一個學生,媳婦也非常孝順,要接二老去美國奉養,可是二老考慮了半天還是不去。我這個學生就把兒子抱回來,他說那二老真高興啊,可是臨走到飛機場時媳婦把孩子從婆婆手裡接過來,二老眼淚掉下來了,看了很難過。所以“事親弗悅”,太難了,孝養不是那麼容易。

我們讀古書出身的,對父母都很孝順哦。說老實話,我一回家看到父親還會發抖的哦;我父親已經對我很客氣了,可是父親始終是有威嚴的。我從小養成的規矩,父親一到前面,我趕快站起來。只有父親躺在床上高興的時候,問我十多年在外面都搞些什麼,只有那時心情才放鬆一點,平常總是很嚴肅的。這是老的教育,你們沒有看過,我生在這個時代的夾縫,受的是新舊教育,古今中外味道都嘗過了。所以你要真講孝順,是“反身不”,問自己內心。

——《孟子與離婁》

如何恰當地給父母提建議?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這是說我們孝敬父母是當然的事,但如果發現父母的事情有錯,你不去勸諫他,也就是不仁。所以應當好好地、婉轉地、不斷地勸諫他。父母實在不肯聽從的話,就只好尊敬他,不違背他的意思,雖然自己受勞受苦,也只好受之而無怨,寧可任冤到底。如果事先不勸諫,或者任勞而有怨恨之意,那就要不得,也就是不仁了。

還有一層,“幾諫”的“幾”字,又通“機”字。機者,機會也,機微也。換言之,在發現父母有可能做錯的動機時,就要找機會來勸諫他才對。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宋明以後的理學家們有一句話,“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我反對這句話!天下確有“不是之父母”。我們現在也為人父母,反問一下,我們樣樣都對嗎?隨時都有做錯的可能,也有教錯的時候。

但是,身為兒女的,應該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精神,以之來對待父母。父母有時要寬恕子女,而子女尤其要孝敬、體諒、瞭解父母,為了孝道,更要設法婉轉改變這個“不是”的父母。

這樣並不是和父母對立,也不是反叛,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相互的。

——《孟子與離婁》

父母的年齡

不能不知道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說一個為人子女的人,對於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方面知道父母年高有壽,而且還很健康,這是一件最可喜的事;一面又懼怕父母年壽高了,一旦健康有損,醫藥無效,就有抱恨終天的遺憾。

孝道出於至情,大凡人在青年和中年,對於男女夫婦和下對兒女,自然有至性流露的愛。至於上對父母的孝順,凡是根基不厚的人,如不經過教育的提示,或許要到中年以後,人生閱歷增加了,才會反省體會得到。倘是至情充沛的人,則能自少便領略到孝的重要。但人到中年,大多父母都已過世,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時才會追悔和痛恨。

我在數十年的交遊中,默默觀察,凡是沒有豐富的至情至性的人,大多都是天性涼薄刻毒的小人。我也親自看見幾位老一輩的朋友,對父母的孝行和孝思,的確值得肅然起敬,將來我很想把他們的事特別寫出來,傳與後代子孫做榜樣。至於現代的青年人們啊!一切傾慕西方文化,連這一點基本僅有的孝道也不存在了。有些人責備怨恨父母的心,比怨恨他的傭人還要厲害,如果能夠拿出愛子女心情的一半來孝養父母,或者還報父母對子女情愛的一半,已經屬於鳳毛麟角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