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人民军队增加兵团一级建制时,共组建了16个兵团,其中一野两个、二野三个,三野和四野都是四个,华北野战军也有三个。后来,又增加了起义将领董其武、陶峙岳、陈明仁三个兵团,共计有19个兵团。在19个兵团的首任司令员中,计有三位司令员被授予大将,有15位被授予了上将,而只有一人未被授衔,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野的两位兵团司令:许光达、王震。许光达和王震都是正兵团级干部,但在1955年的授衔中,却一为大将,一为上将。这个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许光达当时的职务是特殊兵种:装甲兵的司令员,在历史上又同时可以代表湘鄂西根据地、120师、西北野战军,所以最终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许光达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还是非常合理的。

许光达本人也是比较谦逊,得知自己要授大将时反复要求降衔,最终虽然被驳回,但他还是主动要求自己降低待遇,只享受上将的待遇,个人作风还是非常高尚的。王震作为红军时期的军团级干部,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旅长,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司令员,最终被评定为正兵团级,授予上将的话,从前期资历看,有点低了,但从后期看还是基本符合的,所以,也是合理的。

再来看第二野战军的三位兵团司令,陈赓、陈锡联和杨勇。二野的这三位将军,可以说都是帅才。杨勇军事、政工一手抓,陈赓除了军政一把抓外,自己的部队还单独行动,实际上也是一支小规模的野战军了。而陈锡联骁勇善战,百战百胜。最终,陈赓被授大将,杨勇、陈锡联被授上将,都是合理的。

三野有四位兵团司令:宋时轮、叶飞、陈士榘、王建安。宋时轮的战功相当了得,十纵也是以钢筋混凝土一般的防守能力著称的劲旅,叶飞胜仗多,败仗也有几次,但军事素养应该是四人中排前二的。陈士榘主要是担任参谋长的工作,理论非常厉害,但实战在四人中最少,王建安是谋略型将领,综合战绩在四人中应该能排前二。最终,三野的四位兵团司令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还是比较合理的。

四野的名将最多,四位兵团司令的军事能力,也是最出色的。其中邓华是元帅之才,军政双优,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是四人中最杰出的。刘亚楼是谋略型人才,和三野的陈士榘类似。作为在苏联深造多年、被苏军看中的杰出理论型人才,刘亚楼在东北战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但刘亚楼长期从事参谋长的工作,实战比较少,抗战时期又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军队空白期,这对他的授衔还是有影响的,最终,只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有点低了,但也基本合理,毕竟只是正兵团级干部。

肖劲光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与陈赓、许光达一起,成为兵团司令中仅有的三位大将之一。肖劲光解放战争时期坚守临江的决策,挽救了东北的危局,改变了解放战争的走势,所以得授大将完全是合理的。况且,肖劲光在红军时期就是红五军团政委了,资历在19位兵团司令中排在前二,和他差不多的,只有程子华。

程子华是19位兵团司令员中唯一没有授衔的。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一员虎将,程子华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红15军团政治委员,红军时期做到军团级,级别要高过十大大将中大部分大将了,在十大大将中,只有王树声、徐海东的资历,可以一战。

在解放战争中,程子华的最高职务是兵团司令员,也是很高的,再结合红军时期的军团级干部的身份,程子华要是参加授衔,肯定是要被授予大将军衔的。但可惜的是,程子华在授衔时已经不担任军职了,所以原则上是不参加授衔的,最终,大将资历的程子华没有授衔,成为19位兵团司令中唯一的没有军衔的。

华北野战军有三位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周士第、杨成武,全部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周士第在大革命时期就是团长了,南昌起义后担任师长,早期的级别相当高。但后期级别不算太高,最高职务就是18兵团司令员,所以授予上将,基本合理。

杨得志、杨成武都是人民军队中的虎将,长征中他们斩关夺隘,抗战中他们浴血搏杀,解放战争中他们战果辉煌,最终被授予上将,也是实至名归的。

除了这16位兵团司令员外,还有三位国军的投诚将领,也被任命为了兵团司令员,他们是: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即使在国军中,表现军事能力的机会也不多,但他为和平解放西北做出了很大贡献,最终得授上将。陈明仁是国军中的骁将,当初在东北战场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四野进入湖南后,陈明仁和程潜率部起义,在湖南解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董其武是傅作义部下的一员悍将,在大同集宁战役中,我军在他身上就吃了大亏。平津战役后,董其武在绥远率部起义,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国军中的两员虎将,董其武、陈明仁的军事能力,确实够得上上将。最终,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