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刘邦重新启用了分封制,将功臣与宗室裂土封王。分封出去的诸侯,经过文、景二帝,到了汉武帝的时代,已经尾大不掉,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所以汉武帝想要展开臂膀干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解决这些诸侯国。

自己父亲失败的削藩政策提醒着他,不能用老方式削藩了,必须想个新的办法。

主父偃很快替武帝想了个法子:实行推恩令。

那么推恩令是什么呢?

主父偃对汉武帝说:“古时候(主要指周朝)诸侯的土地不过百里,天子很容易挟制他们。现在的诸侯们拥有土地上千里,城池数十座。平时他们骄奢淫逸,一言不合就造反。用法度削弱他们吧,就一起造反,晁错就是前车之鉴。

现在诸侯王们的孩子都有几十个,虽都是诸侯王们骨肉,但大部分得不到封地,这实在不符合仁孝之道!希望陛下能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也给他们封地,届时每个人都得偿所愿,陛下您施仁政,实质上却是分化诸侯,不削藩却让他们衰弱。

如果按照推恩令进行分封,一个拥有3000里土地的诸侯国,假设他有10个儿子,每个儿子平均分,分下来就是10个300里封地的诸侯国了。一下子一只大老虎就变成10只小肥猪了。

武帝听后很快采取了这个计谋。

但诸侯王能不知道武帝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吗?淮南王和衡山王首先就对推恩令就持消极抵制态度,拒绝推恩,并且密谋造反。但这造反之事刚开头,就被人举报到了京城,结果二王畏罪自杀。

淮南王刘安的庶子刘不害的儿子刘建,淮南王的亲孙子举报的。

我本来也可以有封地的,过人上人的日子了,结果你们要造反,搞不好我自己还得把命搭进去,不举报你们举报谁?所以就是自己的亲爷爷,刘建也毫不犹豫的举报了。

推恩令妙就妙在这里,这就是一个阳谋,诸侯王谁都知道汉武帝要干嘛,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只能乖乖执行。

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使诸侯国消弭于无形,起到了非常精妙的效果。

推恩令背后的权谋意义:

首先,推恩令没有损害诸侯王阵营中最大的当权派——现任诸侯王们——的利益,因为推恩令只与他们死后事情有关。这样就把对手阵营中最强大的一部分中立化了。

其次,推恩令争取到了众多诸侯王庶子们支持,他们原本什么像样的东西都继承不到,现在却有了王侯之位,并获得更多利益!朝廷这一下又把诸侯王阵营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变成了自己的同盟军。唯一利益遭到损害的是诸侯王的嫡长子们——自己继承权被摊薄了。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虽然物质财富的数量相对来说少了,其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可观,而换来的好处是朝廷不再视他们为心腹大患,更有利于长保富贵。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极少数一心想当皇帝的野心家,其他的嫡长子们在这一改革中也不见得吃亏多少。

最后,本来是和中央对立的矛盾变成了他们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外在矛盾对内在矛盾的转化,直接让他们损耗在内耗上。

通过对削藩策的政策激发了国内矛盾,而推恩令简单柔和的解决了难题。其中对利益矛盾的分化和转化思想值得我们研究权谋的人深刻的学习。

这个政策放到现在,整治一些尾大不掉的行业垄断性公司或者巨富豪钱,也是非常的好用……

在《资治通鉴》里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历史故事。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更是一部专门写给后人借鉴的史书。

《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教材,那么年轻人有没有必要读《资治通鉴》呢?答案是,有必要。不论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个人生存的微观角度,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历史上并无太大差别。

《资治通鉴》它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1300多年的国家民生兴衰历史,同时又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

普通人看个一两遍,在职场、商场、官场等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景,都更不容易走弯路,更容易取得更大成功。

但不懂古文连故事情节都看不通畅,更别提理解人物意图,领悟通鉴智慧了,鉴于这种情况,我推荐大家读读下面这套《资治通鉴》,这套书是精装礼盒版,鎏金封面上档次,全书200万字,精装翻阅起来非常方便。

书的内容也比较完整,而且都附有译文,所以不必再因古文功底薄弱而烦恼了,读起来也更加轻松易懂!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取其精华,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

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精装礼盒版,鎏金封面,内容完整!一套分为4本,原价298,现在参团只要138,可以说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