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上下几百年,为什么黄仁宇老师会选择万历15年,做一个横截面的剖析呢?大概是因为这一年,反映出了明朝会灭亡的所有问题。

问题在哪里呢?魔鬼藏在细节中。那么这篇文章就通过申时行的角度,看一下明朝内部的问题。

礼仪问题

礼仪的作用是什么?繁文缛节的目的是什么?第一遍我没看出来,然后又看了两遍之后,发现一个勉强算的:成就一个“万历之治”的理想。

历史上,但凡出现了“某某中兴”“某某之治”就是生产生活、GDP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实大家的理想和愿望都是相似的,不信你去看各国的宪法。

为什么申时行作为一个聪明能干的首辅,要坚持这种无趣又无意义的礼仪?能当上首辅,证明他这个人在几个亿的人中是顶尖水平。智力绝对是够的。

皇帝受命于天,天意必须通过皇帝本人表达出来。这种信念通过无数次的磕头不断强化。

参加这些礼仪活动,听课,接受儒家熏陶,是要让他和文官站在一起。从儒家中寻找方法,实现天下大同。

作为首辅,天然站在文官这一方。如果我是他,有他的局限,可能做到最好的水平,就是像他这样。

申时行的和气

但申时行的积极,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配合。皇帝的身体会抗议,他今天会头晕,明天会脚疼。虽然依然在骑马驰骋,跟嫔妃玩乐。

对比起张居正,申时行的身段软的足够跳芭蕾。为什么他身段这么软呢?因为他当上首辅,纯属运气。他没有张居正的天时地利人和,腰杆硬不起来。

张居正突然辞世后,辅政大臣中他排行第四,前三个都是因为乱七八糟的原因,不能当首辅。于是他就无比幸运地做首辅。

文官的问题

皇帝和辅政大臣长期不见面。平均每年见面不足一次,至于亲自到文渊阁,那是160多年前的事了。

内阁大学士都是京官,之所以能成为大学士,就是因为读书好,没有地方官的经历。但学术造诣跟政治家有什么关系?

这让我想到了啊,美国马丁路德金时期的一个小事,有个人不喜欢马丁,就向报社投递了,对他有负面影响的花边新闻,但报社不同意发行,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能因为私德问题就直接否定他的政治主张。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心里是有震撼的,这个观点如此鲜明和犀利,就是冲破了这个明朝的道德。

文渊阁的作用:把实际问题抽象化。官员升迁标准,用道德名义掩饰实际利害。道德至高无上,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还可以代替行政。

听着是不是感觉挺匪夷所思的?我的感觉就是,这也太夸张了吧,而这种夸张很可能是那个时候的生存现实。所以了才有了申时行,张居正的悲剧。

政策能否付诸实践,或者实施后的成败,跟是否符合文官集团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王朝的核心是这些文官,而一旦打仗,这些占据社会最优质资源的文官,会第一时间跑路。

明朝万历政府的责任是天下居民不饥不寒。而这个实施的机构是文官。想着真让人感觉凉凉啊,这种王朝它不死,天理不容。

皇帝不上朝可能会影响文官的信念,不上朝怎么能确定对事情清楚,而后做出有效的决策。根据这个决策做出来的行动,是符合道德的吗?

这是一个会动摇根基的问题。国家需要解决问题,于是设立文官,但最大的问题也是文官,而它的对手武将长期被压制,基本不可能势均力敌。

在大团体中,人们为了安全,为了互相照顾的需要,结成小团体。为了避免死亡,而团结求生,但生命的最初就种下了死亡的基因。

一个王朝自然就会生长出腐败,生长出官官相护。就像生命从繁盛到衰败,大概就只有一个瞬间。这是一个生命自然而然的演化。

只是作为人,总是渴望生,渴望活着,而惧怕死。明朝也一样,虽然我知道死是一个必然,但跟随这些人的脚步,看着明朝,总有些凄凉。

正直是一项可以贩卖的商品。作为一个读书人,你想名垂青史吗?那就直接劝解皇上,如果被罚被罢官,就可以达成目的了。

对官员的攻击和弹劾。都是从小事开始,不是真正的小事。比如一句话关于圣贤的一句话的理解不一样,家庭琐事,不是重点。

一句话叫做: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概就是一阵狂风起于某一颗小草的摇动。

总结

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继任者,看着一个强大卓越的张居正,改革失败后的凄凉结果,想着自己要走的路。

要去的方向,实现“万历之治”,这个基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他做的就是积极行动,弥合万历和文官之间的矛盾。

结果凉凉,但又不能怪他,因为他做了,他那个时候能做好的一切,感觉有点悲壮。明明知道结果糟糕,就算做出了目前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选择,最好的执行。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