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熔爐》,這個片名並不搶眼,差點錯過一部抗美援朝好劇。

如果你厭倦了國內戰爭片的劇情穿幫、道具穿越,看膩了流量明星小鮮肉的忸怩作態,鄙視導演夾帶私貨肆意戲說,還尚存“抗戰題材已經被神劇毀了,抗美援朝影視再不能重蹈覆轍”的一點念想,這部僅有13集的電視劇,最起碼能讓你重新點燃一絲希望。

因爲這個鏡頭,決定看下去。

對,就是這頂大蓋帽。

四連奉命運送棉衣到東線,在陣地上接防時,看到友鄰部隊還穿着單軍衣,在冰天雪地中,凍傷一片,犧牲慘重。戴大蓋帽的,正是血戰長津湖的志願軍第9兵團的戰士。

關於大蓋帽的這段史實,非常真實。一九五一年一月七日,高崗提出”志願軍夏帽式樣,志司和九兵團均認爲,前方行軍作戰不宜用硬帽,提議仍用四九年式作軟帽。”(見高崗給中央的請示電《提議志願軍夏帽採用四九年式》。),兩天後,軍委覆電批准。

三野九兵團倉促入朝參戰,在長津湖,正是穿着入朝的50式軍裝,重創美陸戰一師。而四連屬於13兵團,已經換了志願軍的冬裝。

這個細節,體會出導演在服化道方面的認真,關鍵是通過軍帽,把九兵團冬裝嚴重不足導致大量非戰鬥減員,但頑強戰鬥到底這一史詩般的重要歷史背景,非常真實地展現了出來。

志願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劇中是用一個解放戰士的視角來回答,解放戰士,就是被俘虜的國軍士兵,也是這部劇的男主角。解放戰爭中,各野戰軍補充了大量解放戰士,後來入朝參戰,包括邱少雲這樣的特級戰鬥英雄,這個主角設定是具備典型性的。

男主角趙和16歲加入國民黨軍,是參加過駐印軍的戰車兵,導演沒有迴避歷史,內戰期間,四連曾有多名戰士倒在趙和的槍下。被俘後,趙和被補充到四連,心理壓力沉重,表情冷漠,情緒消極,不願與人接近。也就是看到9兵團這壯烈一幕,感情終於控制不住了:這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他看見四連雖然裝備落後,但勇猛頑強,從不畏懼,攻擊精神極其旺盛,連排帶兵官積極主動,個個爲了戰鬥勝利勇於擔責,與自己以往的軍中見聞不一樣。

連長看中趙和軍事素質好,堅持把他要來四連。指導員則一直關注着他的狀態,但做起思想工作,非常講究方法,不做多餘的說教。連長和指導員都戰死在第五次戰役最殘酷的回撤階段,指導員臨終前,指定趙和代理連長,接手這支連隊衝向劇終。連長和指導員,是兩個扔到人羣裏就沒人注意的普通老兵,但是,他們會帶着每個成員一次次成爲勝利者,包括趙和。

軍政主官怎樣領導全連,劇裏反映的非常細緻,連長與指導員發生爭論時,最後由黨支部開會做決定。志願軍和其他中國軍隊最本質的不同在哪裏?強有力的政治工作起到什麼作用?細節都穿插在行軍、戰鬥的過程中,導演很用心,女主人公叫雨三灣,寓意很明確: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

導演董哲說:“我們從來不是靠着人數打贏的這場戰爭,而是靠着一個個基層連隊高超的戰術素養和積極主動的戰鬥精神,可以說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和70年前這場戰爭的勝利息息相關。飲水要思源,我們需要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

這種表達,三觀很正。

劇中的人物對話和道具,處處可以體會到導演再現歷史真實的努力,情節也盡力追求邏輯,比如志願軍女兵,主要崗位在機關、醫院、通信、後勤等非戰鬥部門,雨三灣到四連是緊急派來當嚮導的,才能在四連參加後來的戰鬥。而眼鏡班長肯定是解放戰爭中參軍的學生兵,入朝時已經是老兵,當班長了,戰術動作麻利,拼刺起來兇猛異常。這時,聯想起片名《戰火熔爐》。

當然,也不是沒有遺憾,比如“木頭”出場時穿的這幅行頭,我就揪心了:

等着鏡頭把他懷裏的槍露出來,一看沒有瞄準鏡,嘴裏說的也是特等射手這樣的軍事用語,終於放了心。個人有個習慣,凡是84年老山輪戰前,中國軍人手裏出現帶瞄準鏡的狙擊步槍,這類劇沒有看下去的興趣。

可看到後面我噗嗤一聲笑了,導演還是沒忍住,演的非常好的女一號董琦,還是拿起了這把大槍:

不過這時,已經不可能棄劇了,導演在全劇真實性上下的功夫,沒有理由去計較這個小玩笑。

爲什麼說是小玩笑?總覺得,導演不可能忽視狙擊迷和遊戲迷們的愛好,這是個龐大的羣體,哪個導演,也不能不考慮收視率不是?,正因爲知道導演同時兼着編劇,一看就是在歷史和軍事方面浸潤多年,而且下了這麼多苦功,連“米”這個計量單位,在口語中都用的是當年的習慣叫法“米達”,所以,對這點道具上的設計,也就會心一笑。

三觀正,不戲說,細節下了大功夫,每個人評價標準不同,該劇也並非十全十美,但應該說,《戰火熔爐》是部難得的良心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