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北广播电视台

联合策划推出

全媒体新闻行动

“行走大运河”

行走大运河

独特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在邢台临西县,就有一文一武两项传统民间文化,与大运河紧密相关。

今天我们一同来领略“文武双全”的临西运河文化。

临西“潭腿”

光明学校2000多名学生同时练习临西“潭腿”

在临西县光明学校,每个上午9: 50-10:10分课间操时间,操场上都会响起嘹亮的叫喊声,与传统广播体操不同的是,光明学校课间操练的可是中国的传统武术——潭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潭腿”代表性传承人李正国:“潭腿”是咱们中国武术里的精髓,流传了千年,临西县是发源地,通过潭腿非遗进校园活动,增加人体的协调性,让学校里的孩子强身健体。

潭腿武谱

“潭腿”是中国武术拳种之一。在武术里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称,这里的南拳指的是洪拳,而“北腿”就是 “潭腿”。临西“潭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收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正国:要说“潭腿”的传承历史,要从一个历史事件“陈桥兵变”说起,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镇守扬州,兵变之后,他不臣服于赵匡胤,李重进顺着大运河逃遁到了今天的临西县龙潭村。

龙潭寺

据说,李重进带领200个士兵逃到龙潭村后,便在龙潭寺落发为僧,法号昆仑。白天,李重进专心诵经,到了夜间,便抓紧操练。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发现当时的武术功法大都以手去攻击敌人,很少用腿。于是李重进利用三年时间摸索出了十路腿法,被后人称为“潭腿”。

李正国:因为龙潭寺在黑龙潭中间,这个黑龙潭有300多亩大的水面,著名的隋唐大运河就是永济渠穿潭而过,在黑龙潭的中间,有一个龙潭山,山上有个龙潭寺,三个地理名称里面都有一个“潭”字,所以说这十路腿法又叫“潭腿”。

潭腿弟子在龙潭寺旧址操练潭腿

“潭腿”充分利用腿长力大的特点,讲究“拳三腿七”和“拳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潭腿”套路朴实工整,左右对称,气势连贯。在攻防技击方面,较强地突出了北方腿派的特点,腿法多变,进退顺畅。

“昆仑大师”杯比赛

明朝正德年间,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相济禅师,亲自到临西龙潭寺巡访,与昆仑大师后辈传人跃空大师相见,二人将少林的 “罗汉拳”与“临西潭腿”相互交换练习。随后少林寺后人又将“潭腿”加以改动,在十路基础上又增加两路,被称为少林潭腿。曾一直不外传的临西“潭腿”随着大运河逐渐流传开来。

李正国:龙潭寺就在大运河的航道上面,根据我们考古勘探,应该是有一个码头在那儿(龙潭寺),有一些武林人士来到这儿后, 跟龙潭寺寺僧学习潭腿,也就外传了。

潭腿传承人李正国展示潭腿武术

如今,“潭腿”已经作为一项非遗文化进入临西县各中小学甚至我省的部分高校,而“潭腿”的发源地龙潭村,也充分抓住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好基础设施规划,将 “潭腿”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龙潭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广霄:准备把龙潭寺遗址打造成“潭腿”文化小镇,这里面有“潭腿”文化小学、康养文化园,大约有300亩左右,把“潭腿”文化发展起来,把乡村文明建设起来。

临西乱弹

而临西运河文化中的“文”,指的是临西乱弹。

临西乱弹剧照

“好衣不过丝棉,好听不过乱弹。”这是广泛流传在临西县民间的一句口头语。一提起乱弹,凡临西县年龄较大的人无不津津乐道,感慨满怀。乱弹,这个随着大运河而生的古老剧种,400年来给临西人民带了无数的欢乐、滋养和慰藉。

临西县乱弹协会副会长马国忠说,临西乱弹大约产生于明正德与万历年间,据说帝王喜欢在金銮殿搭台子听这种戏曲,所以叫“銮坛"。后来“銮坛”随大运河流传到民间,改成“乱弹”。临西因临靠京杭大运河,商贾云集,十分繁荣。清代时,乱弹在临西发展很快。

马国忠:临西县是一个各种物资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船非常多, 所以说乱弹就以临西县为重心发展,演出的范围很广泛。临西县有两个大班,每个班都100多人,能演出100多场剧目。

随着临西乱弹知名度的提高,剧团巡回演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南至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份,北到天津,西到山西,东至山东,都留下了临西乱弹的足迹。

马国忠:为什么乱弹受欢迎,因为它的音乐高亢嘹亮、清脆悦耳,一吹乱弹的曲牌,整个场面非常热闹,几乎每天都有乱弹的演出。这一剧种,跟老百姓是紧密联系的,它不但唱戏,还服务于红白喜事、节日庆典。

乱弹《杀宫》,中间表演者为临西乱弹传承人郝一生

现在,83岁高龄的临西乱弹传承人郝一生仍然活跃在演出一线,每周都能演出至少一场,而他带领的乱弹演出团队有20多位固定演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群众基础深厚的临西乱弹和拥有千年历史的临西“潭腿”一样,都是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 End -

来源 | 河北综合广播

图文 | 尚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