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長江 邱彥文

這裏高樓林立,這裏遍地火紅的建築工地,塔吊一個接一個的旋轉,“歸屬感、幸福感、成就感......”讓息縣人倍感自豪。這就是日前筆者和攝影人一同釆風時,對被譽爲“中華第一縣”的大息縣發展變化的一致印象和大致描述。

息縣位於中原腹地南側,千里淮河上游,轄23個鄉鎮(辦事處),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總人口110多萬。息縣氣候溼潤、風景秀麗,淮河過境75.4公里,河之南蔥翠秀麗,河之北坦蕩寬廣,自古以來良田沃野、物產富饒,素有“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乾飯一半饃”之美譽,截至2017年,連續九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息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公元前682年在華夏大地上首次設縣,古今相延不易“息”名、不改縣治,堪稱“郡縣制”的活化石,被譽爲“中華第一縣”。境內有息國故城、賴國故城、太子建廟遺址、秦樓遺址等。息氏、賴氏、白氏均發源於此。歷史名人有“平安女神”、面若桃花的息夫人、“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清廉剛直的明代吏部尚書李若星等。2009年至今,境內已出土六艘獨木舟,其中一艘距今3500年曆史的商代獨木舟,現作爲鎮館之寶珍藏於信陽市博物館。

當前,息縣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落實新發展理念,提出建成美好息縣的奮鬥目標,全縣上下求真務實、克難攻堅、開拓創新,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征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息縣立足50萬人以上中等城市的發展定位,搶抓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國家戰略、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機遇,以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信陽師範學院淮河校區等重大項目爲依託,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建設淮河新區,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四水同治”示範縣建設,把息縣建設成爲淮河生態經濟帶宜居宜業宜遊的魅力新城。

圖爲2020年10月下旬,筆者拍攝的一組息縣城市建設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