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交回避的你,交到朋友了嗎?|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你應該見到過這樣一類人,他們是獨行俠,給人一種難以接近的距離感。平日裏,習慣遠離熱鬧的人羣,總是獨來獨往、形單影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卻也自得其樂。

這其中不乏天生孤僻不合羣的人,但也有外表冷漠內心火熱的“兩面派”。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糾結。

  • 超級想交朋友,卻說不出口;
  • 非常想融入羣體,卻不知道該怎樣邁出主動的一步。

久而久之,習慣了孤單,即使別人主動拋出交友的橄欖枝,都會下意識性地拒絕和迴避。

他們究竟在迴避什麼呢?或許是那個不夠完美的自己。社交回避的人,可能看起來高傲,實則內心非常自卑。覺得自己缺乏魅力甚至招人討厭,無法獲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喜歡。爲了避免陷入被拒絕和孤立的焦慮之中,自己先主動隔絕了他人。

但是人作爲社會性動物,對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愛有着與生俱來的追求。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中雖然能規避交往的風險,卻無法滿足對歸屬的渴望。因此,我們需要走出來,和外界擁抱。

關於具體怎麼做或許需要一些方法。

問題:

想交朋友,但是不敢,也不知道怎麼做,不敢主動,有些迴避社交和迴避交朋友,雖然想和別人交流,但是表現出來的是冷漠和疏遠,總是獨來獨往。

而且非常自卑,總覺得我不配,而且我確實也不受歡迎,只要有人討厭我,我就會覺得大家都討厭我,我是個討人厭的人,經常有被孤立的感覺,但是其實沒有被孤立,總能看到別人成羣紮在一塊,只有我獨自一個人。

其實我上課也可以和別人一起坐,但是總是會避開那種情景,和別人坐開,或者隔一個座位坐,會很尷尬,但是不由自主就那樣了,好像是我在隔開自己和別人,但是我是想和別人交流的,但是我也不知道爲什麼,就是不敢坐一起,就算坐一起也不會跟她們說話。

雖然渴望,但是總是做相反的事情,總在疏遠別人,可是我不想改變自己,害怕改變,對我的生活沒有很大的影響,只是會很孤獨,沒有朋友的陪伴,支持和理解,沒有人和我一起進步……

其實是想要那些的,但是又拒絕擁有那些,我也被自己搞糊塗了。我總是儘量和別人維持一種友好但又不親密的距離,最多就是熟人,感覺也是可有可無的感覺……

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我感覺這樣不對,我想要變成願意和別人交朋友的那種人,而不是迴避社交,不交朋友的那種人,但是我還是不想改變自己…… 

翟偉諮詢師:

你好,看得出其實你是渴望朋友的,同時也渴望有人可以陪伴、支持和理解你,可是你下意識地迴避和他人的親近,因爲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別人會討厭自己,所以,這樣的渴望反而讓你在人羣中感到格外孤獨,好像在說“請靠近我,來慰籍我的孤獨,但請保持距離,因爲我不願受到侵擾”。到底該親近還是疏遠?進退兩難……

朋友其實是一種依戀關係。我們對他人的親密依戀是一個樞紐中心,人的一生都圍繞它而發展(Bowlby,1980)。依戀關係有四種類型: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和紊亂型。迴避型依戀類型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出想要親近他人但又習慣疏遠,不向他人提要求,以獨立爲榮,同時也就像你說的迴避社交,迴避交朋友,迴避一切依戀和親密的接觸。

那回避型依戀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從早年關係看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過早獨立

父母過早地給孩子灌輸“你要學會獨立,學會堅強,一切只能靠自己“這樣的觀念,使得孩子隔離了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2、拒絕和忽視

孩子把父母對自己的拒絕、疏忽或者憤怒,解釋爲對自己的勵志鍛鍊。成年以後,也會習慣性地忽視自己的依戀需要,和他人以及自己內心最深切的渴望保持距離。

3、過度親密和剝奪

父母對孩子過度緊密或者期望過高,缺乏共情又過度侵入。

儘管我們對於依戀的姿態最主要是由生命初期的關係塑造而成,但我們還是可以改變的。在這裏提兩個小小的建議:

1、感受自己的情緒

當想靠近別人的時候,感到自己好像是被討厭的、被他人孤立的,這個想法它從哪裏來?又伴隨着什麼樣的情緒?仔細體會這些情緒和感受,看看你想到了什麼。

2、邁出親近的第一步

如果陌生人讓你感到焦慮,可以嘗試先向熟人表達自己的感受,一點點的去練習,告訴自己“我是值得被愛的“。

如果你打算進一步的探索和了解自己,也可以嘗試走進心理諮詢,在一段專業關係裏來“療愈“。

叢晶諮詢師:

我想先回答標題的問題——沒有朋友正常嗎?

有沒有朋友,首先要看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還要看自己是如何看待獨處,如何看待關係中的自己與他人的。

看完問題的內容,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矛盾:既想靠近,又不敢靠近。好像是別人“孤立”自己,其實自己也在“孤立”對方。對於關係猶豫不決。

題主提到“迴避社交”和“迴避朋友”,我們可以聯想到“母嬰依戀關係”。在依戀類型裏,有一類嬰兒跟父母形成的依戀關係叫“迴避型依戀”

這類嬰兒的母親通常也會主動拒絕嬰兒想要聯結的請求。對情緒表達的抑制,對身體接觸的厭惡,以及在實際身體接觸時的粗魯唐突,都是產生迴避型嬰兒撫養方式的標誌。這一類的孩子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渴望媽媽,另一方面又不敢期待媽媽的回應,所以爲了保護自己,他們會讓自己不去太在意,這麼做,不僅迴避了自己被拒絕的可能,也躲過了想把媽媽推得更遠的讓自己害怕的憤怒。

人際上表面的冷漠以及實質上依戀行爲的缺失都反映出一種防禦性的適應,這些迴避型嬰兒認定自己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顧的任何主動表示都毫無用處。從某種程度上,他們放棄了要求。但這也不是病理性的,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還有矛盾型依戀都是健康的發展,只是他們的溝通品質不同。

好啦,今日的請回答就到這裏啦~~不知道以上兩位諮詢師的回答有沒有給你帶來一些啓發和思考呢?歡迎到留言區一起探討~

掃描上方圖片二維碼,遇見你的心理諮詢師~~

人生是一場有趣的旅行,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你會經歷什麼事,遇見什麼人。所以不要給自己設限,大膽地釋放天性吧,試着走出小圈子,說不定就會收穫寶貴的友誼。如果你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有任何困惑和疑慮,或有其他想要與諮詢師交流的問題,都可以點擊下圖掃碼進入簡單心理問答區提問,或在本條推送下評論留言,將會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解答你的問題。

你不必一個人承擔所有,在這裏,我們陪着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