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临津江之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来打得最为漂亮的一场战役。在整场战斗中,志愿军第39军116师仅耗时11分钟就突破了南韩部队的江岸防线,并以猛虎下山之势将纵深向南推进100多公里,直插汉城,打到了三七线附近的水原。

116师的前身原是林帅四野手下三十六个师中的第五师,四野几乎所有人都公认,其三十六个师中最厉害的是五师,五师进入朝鲜战场后统一划归吴信泉统辖的第39军,番号改编为116师。

临津江战役打响时,116师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和风险。首先,从军事角度来说,抗美援朝的第一次、第二次战役,虽然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得溃败南逃至三八线附近,可对美军的有生力量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其主力大都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美军的撤退一是因为他们在三八线以北的平原无险可守;二是依托三八线以南的汉城能及时得到补给,还能凭借坚固的防御阵地组织起有效的防守,使部队得到充分的修整。

而反观志愿军方面,自入朝参战以来虽势如破竹,但伴随着战线的拉长,美军肆无忌惮的空袭和志愿军机械化运输的严重落后,后方的补给供应变得极度困难,前线的志愿军的军需持有量自用都成问题,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几乎到了强弩之末的边缘。

因此,临津江战役只有一次机会,胜则一鼓作气拿下汉城、因粮于敌,志愿军可以暂时缓解军需的压力,败则前功尽弃,耗尽余弹药钱粮的志愿军,一旦犯险进入临津江以北的开阔平原,必然会遭到敌军的逆势反击而溃败。而从当时朝鲜战场整体有利于志愿军的态势角度来讲,志愿军最保险的办法应该是补充好足够的后勤给养后再择机拿下临津江以南的汉城,也就是说,可以暂缓发起临津江战役。

然而,从当时的政治局势来分析,临津江战役的发起已是刻不容缓。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当时站在军事角度向中央军委致电,提出了暂缓临津江战役,修整一段时间,次年再发起作战的战略构想。也就在此时,以印度为代表13个国家向中国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则将得到印度等13国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

很明显,这是一个陷阱。众所周知的是,“三八线”是二战末期,南北朝鲜的政权分界线和军事分界线,从政治层面来讲,谁第一个越过三八线,谁就是入侵他国的侵略者,朝鲜人民军和“联合国军”先后都越过了三八线,三八线实际上就变成了一条名存实亡的摆设,此时,谁要是再将三八线太当回事,谁就是“妇人之仁”。

以印度为代表的13个国家其实就是扯着一条失去任何意义的三八线,一方面妄图将志愿军迟滞在三八线以北,给“联合国军”制造足够的修整时间来整军备战、以利反击,另一方面,以道义为“绳套”再度将没有任何意义的三八线拿出来,企图使中国陷入所谓的“道义”圈套,进而迫使中国担忧:一旦冒然越过三八线,岂非变成“侵略者”?

对于这种小把戏,中央高层早已洞若观火,为此,周恩来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军既已过了三八线,因此三八线已被麦克阿瑟破坏而不复存在”,周恩来的意思很明确,中国军队绝不会宣布不会越过三八线。

而彭德怀的电报发出后不久,中央给彭德怀的回电中就明确指示“要越过三八线”,其电文如下:

(一)英美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带来很大的不利。

(二)此次南进,希望在开城南北地区,即离汉城不远的地区,寻歼几部敌人。然后看情况,如果敌军以大量的兵力固守汉城,则我军主力可以退至开城一线及其以北地区休整,准备攻击汉城的条件,而以几个师迫近汉江中游北岸活动,支援人民军越过汉江歼灭伪军。如果敌人放弃汉城,则我西线六个军在平定汉城间休整一时期,再继续战斗。

中央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不仅要越过三八线,且考虑到了敌人在守城或弃城的两种情况下,志愿军的作战指导原则。

彭德怀收到了电文后立即召开会议紧张地着手研究,从军事层面上考虑马上打于己不利;从政治上考虑马上打却非常有利于己,军事和政治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毕竟政治决定军事,经过反复研究,彭德怀决定发起临津江战役,打过三八线剑指南韩的首都汉城。

1951年1月,临津江战役正式打响,不过,在开战前,对于从哪个地方作为主攻的突破口,志愿军39军尚犹疑不决,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岸临津江的南汉部队工事构筑的实在是太严密了,火力配备更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要渡过临津江堪比登天还难。

116师师长汪洋和政委石瑛经过多番实地勘察后,俩人一合计决定将主攻的突破口选在了临津江对岸最易守难攻、弯向敌方的地段,理由是地形对我越是不利,敌人的防范必然越疏忽。

那么,这个胆大包天的想法有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呢?据《决战朝鲜》讲述:

这还不算,二人决定提前一天一夜,将七千五百人和七十门火炮潜伏在距敌阵地前沿仅一百五十米至三百米的地段,真是胆大包天。连惯出奇招的军长吴信泉都给这个作战方案吓了一跳。

好在吴信泉军事思想很民主,激烈争吵后,见二将确实说得有道理,遂拍板同意。

于是,在战斗打响仅11分钟的时间里,志愿军就犹如神兵天降突破了临津江,把南韩部队打了个落花流水,甚至中国军队总参谋部将这次战斗作为典范,印发材料供院校和部队学习。

突破临津江后,116师继续向南猛攻100多公里,一直打到了三七线附近的水原,成为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往南攻得最远的一个师。

劲头虽然很猛,可问题也很快暴露了出来。116师由于远距离长途奔袭速度太快,很多敌人尚未反应过来都挨了志愿军战士的枪子儿见了阎王,可当他们围住一部分美军士兵后却不得不放跑美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决战朝鲜》披露:

116师包围了十八处至二十处美军的营地后,被围的美军晚上用坦克围个圈,躲在里面不出来,中国步兵手中的轻武器打不动铁乌龟,炮兵又跟不上来,只好望着瓮中之鳖叹气。到了天一亮,大批飞机过来低空轰炸,掩护美军突围,地面上的铁乌龟也爬起来了,汽车也动起来了,躲在山上放空里的志愿军只好眼睁睁地放跑了美军。

于此同时,三七二团二营的一个重机枪排、两个步兵排,从南韩溃军中杀出一条血路直插汉城附近的赤木里,再过60前方就是遥遥相望的汉城了。

但这支由一百多人都不到组成的志愿军小部队,似乎打了鸡血般朝着几千人的南韩腹地冲了过去,当他们打到巨林川时占领了一个毛衣仓库,志愿军战士们决定先从仓库里一人拿出一件毛衣来御御寒,正在他们分发毛衣不到一半,五六百南韩士兵摸了上来,还没见着志愿军的面,只听见一阵重机枪的狂啸,三百多南韩士兵顷刻间被打成了马蜂窝。

这边厢,志愿军正在对南韩士兵机枪挨个点名,那边有五名志愿军战士看到两个美军军官要炸桥,五名志愿军士兵想都没想冲过去高呼:“抓住美国军官”,两个美军军官跳上吉普车一阵狂奔,五名志愿军战士也跟在后面狂追,营主力见状也只得跟在五个人身后拼命追赶。

《决战朝鲜》对这个事迹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跑在最前面的五个人实在是虎胆,居然对上千敌人据守的一个大村镇猛攻了上去。一名叫冷树国的战士眼尖,瞅到一个块头极大的美军军官跳上了吉普车,一下冲上去抱住美军军官往车下摔。他用力如此之大,以致十个指头竟全部插进了这个美军军官胸前的肥肉里去了!事后才懂得被俘的这是南韩二师的美军上校顾问。

跟上来的二营那几十号人好不容易踹口气,却见到这五个人又跑了,他们下了决心非立个功不可!

五个人跑终于跑到了济宁里,想也没想就打了进去,迎面一梭子打死了司机,细细一看,正是那要炸桥的美军军官坐的车。

团长张景耀赶到,一拳头砸在冷树国胸前,‘好样的’!上下一大量,这个士兵居然是光着脚跑过来的,‘给英雄找双鞋穿’!

冷树国由于出色的表现,被中央军委授予了“追击英雄”的光荣称号。在猛士如云的抗美援朝志愿军里,能被授予个人荣誉称号比登天还难。

在志愿军发了狠地疯狂追击下,南韩部队溃不成军,整个前线就像“雪崩”一样溃败了下来,当志愿军右纵兵团司令员韩先楚听到了志愿军“放跑”美军的消息后,不怒反喜,哈哈大笑连连摆手说:“五个人就把敌人追得满世界跑,我看,用他们五个人就能拿下汉城了”

“五个人拿下汉城”当然不过是韩先楚的笑谈,借以讽刺外强中干的“联合国军”,但那五名志愿军战士确确实实曾向上千敌人发起过进攻,且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这样的事迹放在朝鲜战场上比比皆是,更多的不为人知的事迹却伴随着时光的消磨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决战朝鲜》的作者李峰历经数载走访了大量抗美援朝老兵,查阅了许多核心资料后,将当年抗美援朝中的点点滴滴全部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决战朝鲜》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将一部荡气回肠的抗美援朝全景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视角进行了全方位的还原。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退役空军大校王湘穗也指出:

《决战朝鲜》是一曲英雄之歌,它穿越了60年时间隧道,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乔良坦言:《决战朝鲜》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角度,给了世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决战朝鲜》可以成为回顾和认识这段历史的必读书。

方军、乔良、王湘穗、戴旭等知名军事战略专家都是《决战朝鲜》的忠实拥趸,足见这部书的深刻与厚实,要么忘却历史,要么以史为鉴珍惜当下。

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启迪教育下一代,洞察抗美援朝个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决战朝鲜》无疑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好书,喜欢的朋友可以入手一套。

孤胆杀敌200多人,昏迷后“神秘消失”,秦基伟苦寻33年,他是谁

王近山泪忆上甘岭:战斗远比地狱残酷,战士躯体被炸半截都不退缩

抗美援朝,美军怎样对待志愿军战俘?老兵回忆:比日本人都凶残

车裂印度、切割日本,金一南:我们只要两招,网民:我们敢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