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預警!

恐血者請謹慎閱讀

放眼全球,誰的萬聖節扮相最牛 X ?

除了專業的特效師、設計師以及狂熱愛好者們,每年,都有一個不怎麼被嚇人界關注的羣體,爲萬聖節帶來意外驚喜:

(部分)醫護人員和醫學生。

他們有着專業的化妝技術;



專業的演技;





就算摳個南瓜,都能摳出子宮破裂(物理)的恐懼感:



說真的,要不是考慮到繁重的工作量,和艱難的值班制度,每個萬聖節趴都該設置一個醫學從業者專場,製造童年陰影的效果肯定比北京自然博物館某個地下展廳更非凡。

因爲學病人、仿病人、裝病人、演病人,醫學界是專業的。





所以,醫學爲啥要研究「如何模擬病人」?

一個初出茅廬的規培醫師,要接觸五千個以上的真實病例,才能成長爲獨當一面的專家。醫學科研和教學需要大量接觸病患,對公衆的醫學科普需要展示出來,但這些工作又不能都用真病人來擔任。

怎麼辦?從兩千多年前開始,醫學的先驅們就在想各種辦法,來模擬人的身體器官、人的外傷和疾病。

在特效化妝出現前,最給力的技術是蠟。18 到 20 世紀初,收藏一屋子美觀的醫學蠟模並不是什麼小衆愛好。意大利弗洛倫薩的斯波卡拉博物館(La Specola)原本是利奧波德二世贊助的私人收藏,1775 年作爲博物館對公衆開放。

不管是當時漫遊歐洲的青年,還是今天的旅行者們,主要的館藏看點都是那十幾具真人大小、目光迷離、肌膚吹彈可破的「梅迪奇維納斯」。

中國人大概不會把觀音菩薩做成醫學教學模型,但西方的古代神衹沒有這種豁免權。

哈布斯堡家族收藏的18世紀蠟制「梅迪奇維納斯」(Medici Venus )。Medici 既是著名大家族,也是意大利語「醫學」的同源詞。彩圖請左劃查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然後,劃時代的特效化妝術出現了。它的一大優勢是可以「改造」活人。

特效化妝術的第一個知名作品,應該算是 1902 年一個法國導演奇思妙想中的「月球人」。這可能是人類首次把蠟像的技術用在了活人身上。

人臉雕塑令觀衆驚歎,但導演們很快發現,在特效方面,醫生甚至比藝術家更幫得上忙。

電影《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法語Le Voyage dans la Lune)在豆瓣上有不到三萬個評分。這個偉大的作品可能是史上第一部運用了特效的科幻片



人類愛看打打殺殺,所以表現傷病的傷效和血效等迅速成了電影的剛需。

如今,好萊塢特效化妝大牛們的工作室裏,沒幾個不存兩本八百一千頁厚的外科教材,整形外科和皮膚科學的資料也是案頭必備。

《拯救大兵瑞恩》最震撼的鏡頭之一,左劃查看。人腸的總長度爲 6 到 7 米,這個視效並不誇張。

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在中國,醫學相關的特效化妝水平在飛速發展。

就在十多年前,《少年包青天》爲了在表現燒焦屍體的同時節省成本,還採用了極端政治不正確的做法:





當然,時代在進步。前段時間上映的《八佰》,號稱用了 4000 公斤血、12400 片傷效假皮,根據人體動靜脈的走向和視覺效果設計了五種出血方式,愣把膚白貌美的小鮮肉們化成了糙漢。

一部戰爭片,就能把外科學目錄上的(請深吸一口氣)挫傷擠壓傷扭傷震盪傷關節脫位閉合性骨折擦傷撕裂傷切割傷砍傷貫通傷燒傷凍傷動物咬傷等等,通通給你來一遍。

化妝師的處理不僅要正確,還要夠真實,甚至讓真的外科醫生也莫辨真假:

請勿模仿。醫生時間寶貴,而且以你的技術水平,很可能馬上會被轉診到精神科。



連警察也被唬住。

美國達拉斯一男子設計的萬聖節裝飾過於真實,導致鄰居多次報警。做好心理準備,左劃查看。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並不是所有醫生都會特效化妝,但入門級的醫學化妝技術人人能學,連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打工人也不例外。

每到萬聖節,丁香醫生辦公室總會出現幾個滿身乳膠和假血漿的人,試圖用化妝技術來給其他同事展示什麼是「切割傷」,什麼又是「深 II 度燒傷」。



某寶上一百多、兩百多一套的「新手大套裝」,就是他們每年拿出來炫耀一次的資本。



幾乎所有傷效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用膚蠟或乳膠來改變形狀,用粉底和彩繪膏等改變顏色,用血漿、木炭粉等來改變質地。

但這還不夠。醫學的特效化妝必須以醫學、以生理、以真實的疾病表現爲導師。

對於有專業抱負的特效化妝師來說,第一步總是上網找圖,看看這個創傷或病狀有什麼生理改變,然後思考怎麼作出近似的效果。

而佔據天時地利的醫學院,可以直接給出最專業的教程。

下面這個教程可能是全網最簡單的燒傷教程,原材料超市裏都有,還原度一般,醫學上已經比較準確。它來自加拿大安大略北部醫學院(Northern Ontario School of Medicine)。

讓我們看看它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1、先用紅色皮膚顏料打底。較淺的燒傷會讓皮膚呈現紅斑狀,淺 II 度創面紅潤、潮溼,深 II 度燒傷創面微溼,紅白相間。用溼海綿沾紅油彩,然後用手指塗開,可以較好地模擬這種狀態。



2、用凝膠面膜在上面塗一層,吹乾,用於復刻被燙脫的表皮。



3、用注射器裝凡士林,伸入凝膠面膜下,注入,模擬水皰的凸起。淺 II 度燒傷的局部水皰較多,深 II 度燒傷也可有水皰。



4、把凝膠面膜撕起來一些,模擬剝脫的表皮。淺 II 度燒傷傷及表皮的生髮層和真皮的乳頭層,深 II 度燒傷傷及真皮乳頭層以下。不管哪種情況,表皮都容易壞死剝脫。

圖片來源:外科學 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再在上面打一層紅色顏料和凡士林,製造高光,模擬滲出的體液。

燒傷之後,第一重危險還不是感染,而是體液滲出。輕度燒傷的體液滲出主要會表現爲局部組織水腫,較嚴重的燒傷則可能會很快導致心肌損害和休克。這種機制也會讓創面看上去溼潤。

5、用木炭粉模擬局部的燒焦。III 度及更深的燒傷,傷及全層皮膚,蛋白質在高溫下脫水變性,創面蠟白或焦黃,乃至炭化變黑。



配合攝影和打光,最終的成品效果:

原視頻地址:https://youtu.be/dMNsBhf8BYI

這是個超簡單版傷效,但能確認它是燒傷,而不是別的什麼傷。更復雜的操作會用紙巾、乳膠和膚蠟來塑造表皮皺縮的狀態,並進行更精細的上色,基本原理大致相同。

「裝病人」,醫學是專業的。在嚴謹的醫學模擬化妝中,化妝師的每一步、每一個操作,都能跟醫學教材上的一段話對應上。

爲什麼非要準確不可?單純按視效胡來不行嗎?

五毛錢特效團隊或許覺得可以,但真正的特效化妝大師和醫生都會告訴你,不行。

一個很符合醫學標準的模擬現場,它的作用遠遠不侷限於萬聖節嚇人,或者讓充滿生老病死打打殺殺的電影看上去更真實。

讓我們能看上醫生、讓我們能與醫生和睦相處,從古至今,醫學界對「學病人、仿病人、裝病人、演病人」的不懈努力功不可沒。





自從解剖學大發展以來,醫學逐漸轉向「修人如修車」的理念,完整的人消失了,更受關注的是診療流水線上的器官、數據、症狀表現。

醫患關係也因此發生了微妙但重要的改變。面對去人格化的人,患者往往會覺得醫生只是在「診死治傷」,而不是「救死扶傷」。

但醫學總歸是一門要面對真人的科學。要認識某種創傷或病變,在教材上看一萬遍照片,都不如在某個實習值班的夜晚,看見被它傷害的患者真真切切地站自己在面前。

每個醫生和醫學生的必修課,都是大量面對真病人。如果真病人不夠或者難以配合,那就要讓「假病人」儘可能更像真病人。

這是醫學模擬技術(Med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的基本思路。到今天,它已經通過不斷完善,成了一門嚴肅的科學(以及藝術……?)。

它的成果包羅萬象,從各種解剖模型、功能訓練模型

著名的心肺復甦訓練假人——「急救安妮」。她微笑的面孔來自塞納河打撈上來的一具天使般美麗完整的無名女屍。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到高大上的虛擬培訓系統。

用於手術訓練的虛擬培訓系統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醫學模擬領域中最接近真人的技術,可能要算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

標準化病人是用於醫學教學的「演員病人」。每年,都有大量醫學生和新手醫生需要臨牀實踐,卻很少有真病人願意配合「小大夫」們的訓練計劃。於是,標準化病人應運而生。

成爲「演員病人」,首先需要設計模擬病例、模擬標本等,然後要學習模仿真病人,將各種疾病的生理特徵表現得很標準。

更追求逼真的「演員病人」,尤其是外傷、皮膚等領域的模擬,會在化妝和道具上也做足功夫,帶着標準化的傷效走進模擬診室。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



但僅有這些還不夠,病人的神態特徵、身份地位等等也要演得像,不光有溫和講理的,也有急躁的、憤怒的、文化程度低的、思想落後的。

2004 年,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第一次採用了「標準化病人」,部分考試是讓醫學生跟十二個「演員病人」進行互動,每個模擬看診 15 分鐘。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3]



這些「演員病人」哪裏來?理論上講,他們都是社會上招募來的志願者,經過嚴格培訓,可以演得跟真病人一模一樣。

中國的醫學教育長期以來很少有專門的志願者,要麼是靠醫院和醫學院的師生員工互相「演」,規模和「像病人的程度」都受到比較大的限制;要麼是靠真病人來協助,但願意協助的少之又少。現在,一些機構已經開始嘗試培養本土的標準化病人志願者隊伍。

任何醫學模擬技術都無法替代真實的病人,靠連演帶畫,當然很難完整地重現病人的症狀與病理改變。醫學界也在不斷探討,如何不讓這種訓練變成荒唐可笑的浪費時間。

不過,如果我們在萬聖節 PARTY 上使用的同類型化妝技術與演技,能夠在醫學領域發揚光大,在彌合醫患間的理解鴻溝、減少令人心痛的事件方面,發揮一點點作用——那它就值得。

策劃徐子銘

監製 feidi 王姐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https://www.habsburger.net/en/media/medici-venus-anatomical-wax-model-18th-century-0

[2]https://simulation.mcmaster.ca/spp.html

[3]https://www.nycsprep.com/blog/tips-to-nail-the-usmle-step-2-cs-how-to-work-well-with-sps/

[4]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5183340_DEVELOPMENT_OF_ANATOMICAL_MODELS_-_CHRONOLOGY

[5]李劍. 現代醫學模擬技術的分類[J]. 中華醫學教育雜誌, 2004, 000(002):44-44.

[6]陳孝平, 汪建平. 外科學.第8版[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7]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9886/

[8]Micozzi, Marc S. "Diseases in Wax: The History of the Medical Moulage."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71.1 (1997): 187-188.

[9]https://www.medshop.com.au/blogs/news/the-bizarre-history-of-anatomical-medical-models

[10]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hms/607

[11]https://journals.lww.com/journalofpediatricsurgicalnursing/Abstract/2016/10000/Medical_Simulation_Technology__What_Is_It_and_How.8.aspx#:~:text=Medical%20simulation%20technology%20as%20a,Cannon%2DDiehl%2C%20200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