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打了接近3年,以中朝军人伤亡63万余人的巨大代价,保住了我们新中国的长治久安,直到今年刚好是70周年。

值此特殊的日子,内地有多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立项。先拔头筹的是集结了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仅用3个月时间便拍摄完成的《金刚川》,上映后票房一路飘红,目前仍牢牢占据票房榜首位。

《金刚川》的主题曲是《英雄赞歌》,由80后女歌手谭维维演唱。这首歌其实是翻唱,已有56年的历史,原是1964年上映的经典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由公木作词、刘炽作曲、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映哲原唱。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每当听到这首歌,内心都会一阵激荡,不由自主的想起电影中那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英雄儿女》影响了几代人,也使《英雄赞歌》广为流传,成为不世出的经典。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影:

一、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当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不得不奋起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志愿军某团坚守着无名高地,在战斗中英雄无畏,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同志来到前线视察,见到了刚从医院回到部队的战士王成同志。

王成向王政委要求参战,还拿出了他的父亲寄给他的信件给张团长和王政委观看,其父在信中鼓励他要在战斗中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王政委这才知道王成是他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

原来王政委18年前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他自己也被捕,只好把一对儿女托付在工人王复标那里代为照顾——也就是说,王成和他的妹妹王芳,就是王政委失散多年的儿女。

王政委从王成口中探听到他的妹妹王芳的下落,才知道原来王芳也在志愿军中。但因为战事紧急,王政委并没有急于和儿子相认,不知情的王成就这样上了前线。

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打到弹尽粮绝,敌人却蜂拥而至,援军却迟迟无法抵达高地。

王成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逼近,但是他大义凛然,喊出了那流传了几十年的口号:“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敌军,王成抱起爆破筒,冲入敌群,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敌人同归于尽。

最后高地虽然又被志愿军夺了回来,但包括王成在内的众多战士就这样光荣的牺牲了。

得知消息的王芳亦是悲痛欲绝,但指导员鼓励王芳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

于是王芳完成了歌颂王成同志事迹的《英雄赞歌》,在军中开展全军向王成同志学习的运动,让战士们以王成同志为榜样,更有力量去和敌人战斗。

王政委知道王芳就是自己失散的女儿,但他为了不影响王芳的工作,也没有急于和她相认。

之后,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出,却遇到敌机的突袭,她为了掩护一名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国医治。

1个月后,王复标随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伤好了之后也回到了部队,与王政委三个人在前线团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18年前的那些往事,王芳才知道政委王文清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王文清则鼓励女儿要向牺牲了的哥哥王成学习,当好革命的接班人。

电影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结局,这歌声激励着银幕前的每一位观众,也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让我们认识到只要不畏强敌,斗争到底,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二、

电影的导演是武兆堤,故事是由武兆堤毛烽根据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创作完成的。1952年冬天,由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踏上了战火纷飞的朝鲜土地。

巴金是这个创作组的组长,他亲力亲为,和创作人员们一起深入到了志愿军中,与战士们深入交流,记录并提取了军中的故事和创作素材。

回国后,巴金便将这些资料整理归纳,很快就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

1961年8月,《团圆》在《上海文学》上发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小说之后深受感动,便萌生了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的念头。

于是在同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最终搬上银幕。

小说中的王成原本是个普通的配角,但毛烽决定根据一些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对这个人物进行改编,赋予其志愿军英雄代表的属性。

1953年7月,23军《战地报》的记者洪炉根据志愿军战士蒋庆泉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通讯《向我开炮》

蒋庆泉,是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行机员,他于1953年4月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时,曾向步话机高喊向他的碉堡顶开炮。

于树昌,是23军73师217团的步行机员,他在1953年7月的一次战斗中与美军同归于尽。

毛烽与洪炉是旧相识,当他看到这篇通讯之后,便决定把《向我开炮》的故事按在王成这个人物的身上。

而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则是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改编的。

杨根思,于1950年11月在坚守1071高地到东南小高岭一段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最后关头抱起点燃的炸药包就冲入敌军队伍中,与40多名敌人一同炸死,这英勇的行为极其难能可贵。

电影中王芳的故事也是有现实原型的,她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的队员解秀梅

解秀梅虽然是女战士,却巾帼不让须眉,在军中极其英勇,后来成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

三、

电影在塑造志愿军英雄王成光辉形象的同时,又进一步抛出了“何为英雄?普通人是否也能成为英雄?我们应该学习英雄身上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复杂而又富含哲理的问题,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思考。

电影正是通过王芳在宣传英雄典型事迹的过程中,以细节的呈现来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

志愿军战士王成为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固然是我们人民的英雄;而那些坚守岗位,努力工作的普通劳动人民也同样是英雄。

王成和王芳两兄妹一位为国捐躯;一位在部队中积极开展运动——在战士们中间鼓舞士气,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英雄儿女。

王文清将一生都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牺牲家庭小我,实现国家大我,是军中的英雄领导。

而王复标老人虽然没有在军中干一番大事业,却在后方为王文清抚养一对儿女长大成人,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亦同样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王文清和王复标所做的都是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他们的贡献无分大小,也都是人民中的英雄。

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的国家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而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集体。《英雄儿女》所蕴含的这种崇高的思想性,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才能成为跨越一个时代的不朽作品。

四、

电影中出现的那首插曲《英雄赞歌》,是由公木根据自己所创作的诗《烈士赞》创作的歌词,再由刘炽以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为蓝本谱写的曲谱,演唱者张映哲则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因此才会那么激动人心。

歌曲在稳健而舒展的旋律中浸透着一种壮丽之美,又饱含着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讴歌了英雄的伟大,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一听到《英雄赞歌》,就会想起这部电影。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电影只能以黑白的形式呈现,片中英雄的形象却依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历经56年依然鼓舞着每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