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這場戰爭打了接近3年,以中朝軍人傷亡63萬餘人的巨大代價,保住了我們新中國的長治久安,直到今年剛好是70週年。

值此特殊的日子,內地有多部以抗美援朝爲題材的電影立項。先拔頭籌的是集結了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僅用3個月時間便拍攝完成的《金剛川》,上映後票房一路飄紅,目前仍牢牢佔據票房榜首位。

《金剛川》的主題曲是《英雄讚歌》,由80後女歌手譚維維演唱。這首歌其實是翻唱,已有56年的歷史,原是1964年上映的經典抗美援朝電影《英雄兒女》中的插曲,由公木作詞、劉熾作曲、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映哲原唱。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爲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每當聽到這首歌,內心都會一陣激盪,不由自主的想起電影中那波瀾壯闊的戰爭畫面。《英雄兒女》影響了幾代人,也使《英雄讚歌》廣爲流傳,成爲不世出的經典。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電影:

一、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50年,當朝鮮戰爭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中國人民不得不奮起參戰,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志願軍某團堅守着無名高地,在戰鬥中英雄無畏,打退了敵人一波又一波的進攻。

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同志來到前線視察,見到了剛從醫院回到部隊的戰士王成同志。

王成向王政委要求參戰,還拿出了他的父親寄給他的信件給張團長和王政委觀看,其父在信中鼓勵他要在戰鬥中英勇殺敵,保家衛國。

王政委這才知道王成是他的老戰友王復標的兒子。

原來王政委18年前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妻子被敵人殺害,他自己也被捕,只好把一對兒女託付在工人王復標那裏代爲照顧——也就是說,王成和他的妹妹王芳,就是王政委失散多年的兒女。

王政委從王成口中探聽到他的妹妹王芳的下落,才知道原來王芳也在志願軍中。但因爲戰事緊急,王政委並沒有急於和兒子相認,不知情的王成就這樣上了前線。

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役中,志願軍戰士們打到彈盡糧絕,敵人卻蜂擁而至,援軍卻遲遲無法抵達高地。

王成感覺到死神正在向他逼近,但是他大義凜然,喊出了那流傳了幾十年的口號:“爲了勝利,向我開炮!”

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敵軍,王成抱起爆破筒,衝入敵羣,以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敵人同歸於盡。

最後高地雖然又被志願軍奪了回來,但包括王成在內的衆多戰士就這樣光榮的犧牲了。

得知消息的王芳亦是悲痛欲絕,但指導員鼓勵王芳要化悲痛爲力量,以實際行動向哥哥學習。

於是王芳完成了歌頌王成同志事蹟的《英雄讚歌》,在軍中開展全軍向王成同志學習的運動,讓戰士們以王成同志爲榜樣,更有力量去和敵人戰鬥。

王政委知道王芳就是自己失散的女兒,但他爲了不影響王芳的工作,也沒有急於和她相認。

之後,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出,卻遇到敵機的突襲,她爲了掩護一名炊事員而負傷,被送回國醫治。

1個月後,王復標隨慰問團赴朝慰問,王芳傷好了之後也回到了部隊,與王政委三個人在前線團聚。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18年前的那些往事,王芳才知道政委王文清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王文清則鼓勵女兒要向犧牲了的哥哥王成學習,當好革命的接班人。

電影在慷慨激昂的歌聲中結局,這歌聲激勵着銀幕前的每一位觀衆,也激勵着我們中華兒女,讓我們認識到只要不畏強敵,鬥爭到底,就沒有什麼是不可戰勝的。

二、

電影的導演是武兆堤,故事是由武兆堤毛烽根據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改編創作完成的。1952年冬天,由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踏上了戰火紛飛的朝鮮土地。

巴金是這個創作組的組長,他親力親爲,和創作人員們一起深入到了志願軍中,與戰士們深入交流,記錄並提取了軍中的故事和創作素材。

回國後,巴金便將這些資料整理歸納,很快就寫出了中篇小說《團圓》。

1961年8月,《團圓》在《上海文學》上發表。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小說之後深受感動,便萌生了讓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其改編成電影的念頭。

於是在同年夏天,導演武兆堤和編導毛烽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並最終搬上銀幕。

小說中的王成原本是個普通的配角,但毛烽決定根據一些戰場上的英雄事蹟對這個人物進行改編,賦予其志願軍英雄代表的屬性。

1953年7月,23軍《戰地報》的記者洪爐根據志願軍戰士蔣慶泉於樹昌的事蹟寫成了通訊《向我開炮》

蔣慶泉,是陸軍23軍67師201團步行機員,他於1953年4月在朝鮮石峴洞北山遭到強敵圍攻時,曾向步話機高喊向他的碉堡頂開炮。

於樹昌,是23軍73師217團的步行機員,他在1953年7月的一次戰鬥中與美軍同歸於盡。

毛烽與洪爐是舊相識,當他看到這篇通訊之後,便決定把《向我開炮》的故事按在王成這個人物的身上。

而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的壯舉,則是根據另一位烈士楊根思的事蹟改編的。

楊根思,於1950年11月在堅守1071高地到東南小高嶺一段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衆,最後關頭抱起點燃的炸藥包就衝入敵軍隊伍中,與40多名敵人一同炸死,這英勇的行爲極其難能可貴。

電影中王芳的故事也是有現實原型的,她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68軍202師政治部文工隊的隊員解秀梅

解秀梅雖然是女戰士,卻巾幗不讓鬚眉,在軍中極其英勇,後來成爲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士。

三、

電影在塑造志願軍英雄王成光輝形象的同時,又進一步拋出了“何爲英雄?普通人是否也能成爲英雄?我們應該學習英雄身上什麼樣的精神?”這些複雜而又富含哲理的問題,引發觀衆深層次的思考。

電影正是通過王芳在宣傳英雄典型事蹟的過程中,以細節的呈現來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

志願軍戰士王成爲了我們國家和人民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固然是我們人民的英雄;而那些堅守崗位,努力工作的普通勞動人民也同樣是英雄。

王成和王芳兩兄妹一位爲國捐軀;一位在部隊中積極開展運動——在戰士們中間鼓舞士氣,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英雄兒女。

王文清將一生都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犧牲家庭小我,實現國家大我,是軍中的英雄領導。

而王復標老人雖然沒有在軍中幹一番大事業,卻在後方爲王文清撫養一對兒女長大成人,他對革命事業的貢獻亦同樣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講,王文清和王復標所做的都是爲國家爲人民的事,他們的貢獻無分大小,也都是人民中的英雄。

從這些可以看出,我們的國家就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而我們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本身就是一個英雄的集體。《英雄兒女》所蘊含的這種崇高的思想性,很容易引起大衆的共鳴,因此才能成爲跨越一個時代的不朽作品。

四、

電影中出現的那首插曲《英雄讚歌》,是由公木根據自己所創作的詩《烈士贊》創作的歌詞,再由劉熾以內蒙古民歌《巴特爾陶陶呼》爲藍本譜寫的曲譜,演唱者張映哲則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因此纔會那麼激動人心。

歌曲在穩健而舒展的旋律中浸透着一種壯麗之美,又飽含着對祖國的無限深情,謳歌了英雄的偉大,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一聽到《英雄讚歌》,就會想起這部電影。雖然在當時的條件下,電影只能以黑白的形式呈現,片中英雄的形象卻依然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即使歷經56年依然鼓舞着每一代中國人奮勇前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