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到老去,头与尾是童年和老年,更接近天道自然。

中间是青壮年,更为现实和自我一点。

童年时,处于高速学习的年龄段,看什么都好奇,看整个天地都是父母老师,少虚伪,所以能学到很多真知。

老年时,欲望渐趋淡然,不再瞎折腾,回归无为纯朴,要告别世界的人,其言也善。

青壮年时,欲望张扬,压也压不住,各种情绪欲望伴随着行动,甚至以欲望需要为唯一动机,往往为达目的全力以赴。

如果把每个人的时间,掐头去尾,只余中间,那人生就少了绝大部分的恬淡快乐,留下更多的是欲望的喘息声和不满足的呓语。

当年春秋时烽烟四起,孔子已经从一个摆弄祭祀品的孩子成长起来,他就周游世界,想要实现自己的天下大同梦想,无奈这种梦想与现实差得太远,比南极到北极还要远,孔子来不及走完。

替天行道的想法还不时冒出来,孔子以为现实的混乱需要恢复周朝正规的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准则,促进华夏文明进步。

没人相信他说的那一套,从东家走到西家,从齐鲁到天涯,鞋磨坏了很多双,衣服穿坏了很多件,愣是把自己走伤心了。孔子替天行道平定天下乱局的愿望因为没做上官而失败……

等到孔子冷静下来回家面壁思考,发觉自己已到了晚年,看《周易》秒懂,明白了什么是否极泰来,什么是居安思危,什么是真正的替天行道。

孔子开始教书育人,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传播下去,比他东奔西走的影响力更大,也更善良。

也许孔子也没想到,不用做官管理国家也能成事,靠着他的思想学说,儒家后来成了历朝历代的正统思想。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理解孔子,印象中他更象是一个四处跑官的人,失败后慢慢成熟。

让孔子想不到的是,公开喊出“替天行道”的人是农民起义者。

因为发现世界的不公平,人们要代上天主持公道,就是这么自信。

在《水浒传》中,公开打出“替天行道”的口号,招来一批江湖好汉。

那“替天行道”的天是什么,道又是什么?

拿整个世界来说,不妨把这个天理解成世界的规则,世界的稳定运行方式。

拿人类世界来说,不妨把这个天理解成最广大的人群,老百姓的意志。

那道就是最好的未来,最完善的运行法则。

只是《水浒传》的旗打歪了,替天行道失却了初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世界,自然是合理的世界,单纯的自我总不能完全脱离社会。

童年时说起梦想,更为单纯美好,很少有孩子拿挣更多的钱做为理想;

青壮年实现梦想,更为直接进取,为达目的地,苦心劳形在所不惜;

老年人回首梦想,淡然一笑,经历了,得失都已经看过,智慧常存。

仁者观山,智者乐水,当一个人把仁爱与智慧统一到一起,为善有方,为善不欲人知,道即在心中。

相关文章